不負責任影評-無名英雄《1917》

大家好,我是老王。
看過《1917》後,我遲遲無法思考自己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撰寫這部作品的映後感想。
1.戰爭題材的作品並非我喜愛的範疇,甚至是我最不會去選擇的作品之一。
2.整部作品過於一氣呵成,我看了兩次才能好好整理出自己想傳達的感覺。
那麼在我看來,《1917》到底是部什麼樣的作品呢?
準備好了嗎?
那麼,我們開始吧。
以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一鏡到底手法為賣點的《1917》如同橫空出世的愛因斯坦,無聲無息地出現在我們眼前。
著出色的畫面,流暢而不拖泥帶水的故事節奏,《1917》從鏡頭的第一幕就用美不勝收的畫面擄獲了大多數人的目光,而透過鏡頭的移轉,帶出時空變化,一幕幕扣人心弦的驚世之舉。
【一鏡到底?】
放下一鏡倒底吧,我們都知道,《1917》並非真正的一鏡到底,有太多部分與轉場讓他的剪接有更好的發揮空間,而仿一鏡到底的手法也只是讓整部作品更顯得一氣呵成,情緒得以不間斷的隨著腳步與爆炸去做變換,而我們的眼睛也隨著史考菲與布雷克起伏動盪,成為了他們的一部份。
我們知道一鏡到底對於攝影師的功力來說是種巨大的考驗,但在山姆曼德斯的指導下,羅傑迪金斯在整部作品中的運鏡行雲流水,無論哪個鏡頭都深含寓意與美景,而整部作品的色調也棄用暖色調,轉用更加冷冽灰陰的色塊去呈現,讓煙霧與爆炸顯得那麼令人無力,也反映出戰爭整體的情緒氛圍。
透過小人物的描寫與心境,帶領觀眾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戰爭的諷刺無情,而史考菲的心境變化,以及名言「希望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更讓人感受到在戰爭中,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而是透過不同立場,對於戰爭有不同追求。
我非常喜歡從小地方去諷刺大格局的毫無意義以及整體價值,而《1917》透過一封信的傳遞過程,帶入了戰爭的矛盾、殘酷、對立以及軍隊的榮譽與無奈,可說是五味雜陳之餘,更有了滿滿的惆悵與哀傷,而在櫻桃花下屍體,淒美的諷刺,回家的歌聲,悠揚的震撼,在戰火連天的日子裡,誰又不需要一點點生命的慰藉,給予如同毒品般危險卻又欲罷不能的希望。
【人性的矛盾】
我們不難發現史考菲在劇情前期是屬於不甘願與怨恨的,與布雷克相比,史考菲是個百分之百的功利主義者,在初期,他試圖通過裝睡躲過職務,也隱瞞了自己有著食物的事實,而拿了自己的徽章去換酒,看到敵軍的第一個反應是擊殺,這些畫面也讓我們對於史考菲構築出自私、沒有榮譽心、只想苟且偷生的印象。
而與之相比,布雷克為了兄長踏上九死一生的旅途、從爆炸的廢墟堆中救出史考菲、貢獻自己的水源、試圖拯救敵軍而諷刺性身亡,這些無私與勇敢的行為也與史考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透過故事的進行,我們可以發現史考菲也逐漸多了一絲人性,而在布雷克身亡後,他的責任心更是被激發出來,留下了物資、跳下了懸崖、爬出了壕溝、甩開了砲火,在很多時刻,史考菲用行動取代了言語證明了他的改變與堅決,也讓少了話語點綴的行動顯得更加令人動容與深刻,而在長鏡頭之下,整體的情緒傳遞起來更加令人感到震撼且無法言喻,技術、運鏡、剪接、情感、節奏、音效,這是從全方位來切入都難以挑出瑕疵的獨特作品。
我無法說出這部作品是否優秀到你無法錯過,就像是電影本就是個人觀點濃厚的一種藝術行為,但《1917》無須你了解一戰的歷史背景.當下的戰爭訴求,透過最簡單的一個切入點,帶出整個宏觀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世界,有些人說《1917》是一戰版的《魔戒》我無法表達認同與否,但就整體的詩意與淒美,他確實是近幾年少數足以將震撼與情感如此密合之作,也是金球獎當之無愧的贏家。
我是老王,我們下次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原來賽車是這麼浪漫的事《GT跨界玩家》/《Gran Turismo》

🎬從《蒼鷺與少年》看二戰下的物價通膨

🎬沒能說好的故事《女鬼橋2怨鬼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