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紀錄片」標籤的文章

🎬軋空華爾街《笨錢效應》

圖片
  我就喜歡看你賠錢的樣子 ✍️【人性的瘋狂】 " I can calculate the movement of the star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men (我可以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 -牛頓 《笨錢效應》翻拍自2021年的遊戲驛站軋空事件,簡單來說就是有一群瘋狂的股民與對沖基金對做導致身懷鉅資的對沖基金被瘋狂軋空,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而故事的主體,就是GME(遊戲驛站)這支股票,這支股票從2021年1月起,僅用一個多月股價就從個位數一路衝上一股483美元,對做空的對沖基金造成巨大損失。後續多個證卷基金公司暫停使用者購入包含遊戲驛站的相關股票,引發美國證交委員會與金融監管局的關注,並讓大量政治家與企業家的批評,後續已羅賓漢公司為首的多個證卷經紀公司被以操縱市場行為發動集體訴訟。 ✍️【股民的態度】 華爾街經常取笑散戶投資者為笨錢 做為一個小散戶,我大概沒辦法像是電影裡的鑽石手一樣死死握著股票,恐怕在飆漲上200後我就會開始拋售了,但從電影中,我們也能發現各式各樣的散戶心態與基金對於散戶的態度。 這部電影最過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你能從中看到死握著股票不放手的散戶,握不住飆漲股票而忍不住拋售的散戶,意外因自己的操作而爆紅的散戶,隨著市場波動而搖擺不定的散戶。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場瘋狂又夢幻,令人大快人心的爽快電影,哥倫比亞影業找來保羅·迪諾來飾演事件主要推手Keith Gill,從照片來看,這兩個人真的是長得有夠像!那電影中呈現的頹頹的造型更讓人產生強烈帶入感.而最過瘋狂的事,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瘋狂故事,現實,往往更加不可理喻。 ✍️【資本主義下的階級制度】 電影中在各個角色出場時顯示了這個角色本身的資產數字,簡單卻暴力的直接表明了在資本主義下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制度,沒有奢侈糜爛,沒有撒錢豪橫,有的是看似日常的生活背後,那一連串數字所代表的不平凡。 綜觀而言,電影中的所有散戶都是打工人、受雇者,從保險業務、商店員工、第一線的護理師、大學生,而這些基層員工要面對的,是菁英制度下產生的資本階級,他們的資產可能是數代的積累資本,看似普通的對話,卻彰顯了價值觀與對待市場角度的俯仰視角。 導演並沒有刻意強調階級差異,但透過角色的日常對話,身處畫面,卻能立刻了解雙方的社會地位與資本鴻溝,從流行

原來賽車是這麼浪漫的事《GT跨界玩家》/《Gran Turismo》

圖片
《 GT :跨界玩家》,原文也是知名遊戲《跑車浪漫旅》系列的英文名車,電影則改編自年輕賽車手揚馬登伯勒 ( Jann Mardenborough ) 的真實故事,必須說,看完電影後,我這個手殘黨還真的是差點拿出魔法小卡把 PlayStation 上的《跑車浪漫旅》給刷下去了。 【熱門IP的舒適呈現】 老實說我沒玩過《跑車浪漫旅》這款遊戲,對於賽車也是沒那麼了解,但正因為如此,《 GT :跨界玩家》就如同《賽道狂人》是一部即便你對賽車不瞭解也能舒服享受的電影。 劇情從主角揚馬登伯勒與父親想法有所分歧開始,逐步展現他對於賽車的熱情與對於《跑車浪漫旅》系列的喜愛,並因為其在遊戲內的優異表現被選為從遊戲玩家正式挑戰賽車界的選手之一,一直到正式出道,體驗賽車界的殘酷與現實。 電影中除了能感受到主角對於賽車的熱情外,更能從中了解真實賽車界的殘酷與現實,該計畫從一開始就是以商業考量為出發點,揚追求夢想的故事,更多的也是企業包裝後的美好泡泡,這些細節電影中也毫不避諱地透露,而對於賽車界的殘酷與高危險性,更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告訴觀眾,甚至是賽車手可能的PTSD症狀也一一詳述,在細節與真實性的打磨上可說是非常用心。 【雨夜與白晝】 什麼引擎的轟鳴聲或是賽車的跑法什麼的我是不懂啦,但整部電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最後的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 無論是在揚的 PTSD 發作後傑克刻意在無線電放起肯尼 G 的音樂讓楊放鬆,又或是雨夜降臨時那份提心吊膽的緊張感,甚至是白晝來臨時揚乘著陽光,展現自身對於賽道的熟悉度,那讓人血脈噴張的逆勢追擊,都讓人忍不住挺起身子,與主角一起沉浸在賽車的滑行中。 另一令人喜愛的橋段,則是揚與傑克重回楊的事故地點,完成未完的賽程,整段過程雖然簡短,但在傑克訴說著自己的過往,揚重新握上方向盤,兩人在陽光中順暢地跑完最後一圈,這樣的時刻,令人有種舒暢的感覺。 【零散與紊亂】 《 GT :跨界玩家》有長達 134 分鐘的片長,但整體觀影下來除了賽車的部分外,主要劇情架構雖然完整,但仍舊有不少令人感覺零散與紊亂的部分,主角的感情戲是否必要?對於賽車的深度著墨是否較少等問題都被一一提出討論,但即便如此,對於沒接觸賽車運動的我來說,我仍認為這是一部能舒服享受的賽車電影,甚至俱備讓人想去買《跑車浪漫旅》來享受挑戰各個賽道的衝動。 不敢說這

隔壁影評-淺談大馬複雜的種族宗教問題《你是豬》

圖片
  大家好,我是老王。 《你是豬》這部電影是由大家都很熟悉的大馬歌手黃明志所拍攝的電影,短短 60 分鐘,卻點出了大馬內部的種族紛爭與宗教問題,雖然整體劇情簡單,但卻令人印象深刻,這次的影評會先簡單探討一下電影,然後談談我所知道的馬來西亞的種族情況跟宗教狀態。 先講好,這篇文章比較長,如果對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沒興趣的話,可以看完第一段就直接跳結尾。 準備好了嗎?那麼,我們開始吧。 【從校園出發的社會問題】 《你是豬》從一場校園暴動演變成種族問題,廁所牆上大大噴寫著的 BAB( 豬 ) 正是代表了校園種各個種族的不滿,印度人、馬來人、華人之間互相無法理解與歧視,即便有能夠跨過種族問題而成為朋友的存在,但仍無法逃過被各方歧視的問題。 阿聰與亞修就是這樣悲劇的主角,妨礙兩人友情的不僅是喜愛上同一個朋友的矛盾,更多是種族對立所產生的無奈與孤寂感,什麼是「馬來西亞人」?這樣的問題在電影結束後令我產生困惑。 電影中用大型鬥毆去製造衝突畫面,並從不同的種族口中,看到了不同的事件樣貌,進而製造懸疑感,直到最後我們才豁然開朗,那些衝突與暴力,更多的是對種族保護意識下的行為。 學生、校方、警方,甚至整個體制與信仰,都成了製造種族仇恨的幫兇。 黃明志以校園為出發點,但點出的卻是整個馬來西亞可能都潛藏的種族仇恨問題,以及對宗教的過度信仰所產生的心理扭曲,其中核心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並勾起觀眾對於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之好奇,可說是成功達成導演的目的。 【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到底有多複雜?】 馬來西亞的人口主要由馬來人、華人(華裔)、印度人(淡米爾)所組成,人口數高達 3270 萬,其中有 300 萬左右的人口是非公民。人口比例截至 2020 年第二季為止是巫裔: 69.6% 、華裔: 22.6% 、印裔: 6.8% 、其他: 1% ,基本上就是 10 個人裡有七個馬來人,兩個華人,一個印度人的比例,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馬來人在國內的人口基數有多龐大了。 而馬來人本身又分為馬來族(巫裔)、馬來西亞人,你可以想像成原住民與漢人這樣,馬來西亞國內過去又有「馬來人至上」的種族主義信條,也就是視馬來族為國土特權者,如果有看過海賊王的話可以直接想像成天龍人的一種概念,只是沒那麼誇張。 而馬來西亞對於馬來族的優惠待遇甚至直接表明在憲法中,在馬來西亞憲法第 15

隔壁影評- A happy chef《初心》

圖片
  大家好,我是老王。 大家看過《初心》了嗎?如果看過的話,想問問去看《初心》的朋友,你們是從事餐飲這條道路嗎? 廚師該有怎麼樣的支持,台灣的環境能夠改變嗎? 在看完《初心》後我默默地掉下了眼淚,卻不是感動的眼淚,而是一種悲傷,一種對環境深感無力,且害怕純粹遭到砥碎的悲傷。 準備好了嗎? 那麼,我們開始吧! 《初心》是講述米其林名廚收起在新加坡的世界五十大餐廳Restaurant ANDRÉ,回歸台灣,重拾最初的簡單的故事,整部紀錄片從開頭就揭露了chef告知員工要將Restaurant ANDRÉ收起來,歸還所有榮譽,回到台灣從頭開始的故事。 【是人造就環境,還是環境造就人】 在台灣從業的廚師們恐怕很多都有著這樣的困惑,我們曾懷抱著滿腔熱血,曾對食物有著追求,曾將自己視為一個能帶給每個顧客最好體驗的廚師,但從家庭的打擊、社會的打擊、前輩的打擊,漸漸的,我們失去了菱角,成為一個做著得過且過的餐點,不再對自己的作品有所追求,只求一份溫飽,試圖苟且過日的從業人員。 Chef在開設Restaurant ANDRÉ時說過,自己的廚房沒有台灣人,因為台灣的廚師無法忍耐枯燥而乏味,日復一日削著馬鈴薯皮的單調生活,還沒學會跑的雛鳥,又怎麼能夠開始展翅,所以他不願意用有經驗的人,他希望每個人都是純粹的,在我看來,這段話也能解讀成,他希望這些人都還對這條路有所憧憬。 熱情無法當飯吃,因為熱情會被磨平,但當你每天日復一日地前往廚房,做著相同的餐點,卻對自己所做的作品豪不在乎時,我認為那是比熱情被磨平更可怕的事。   從Restaurant ANDRÉ的員工與RAW的員工眼中,我們能很明顯地看到對於工作的熱情與對於自己職業的認同感,Restaurant ANDRÉ的員工或許會抱怨,會提出不同的看法,但他們會尊重並執行Chef的決定與任務,反觀RAW的員工,在遇到問題時第一個不是提出解決的方法,而是歸咎責任問題,甚至表示這是原本就有的。 台灣的教育體制與社會教育一直教育著人不能犯錯這樣荒謬的觀念,世上無完人,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有誰是人生中從未犯錯的,但就是這樣扭曲的觀念,讓很多人選擇在問題來臨時選擇當一個縮頭鴕鳥,看不到問題,也就沒有了問題,這是很可怕的,問題並不會隨著時間消失,反而會深植,擴散,最後演變成無法控制的災難。 很多餐飲業從業人員都對台灣的餐廳環境充滿失望,這樣的精緻飲食在台

隔壁影評-運轉國家的微小螺絲釘《福島50英雄》

圖片
大家好,我是老王。 如果大家還記得 2011 年的 311 大地震,那可能也記得影響東日本乃至於全球至今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該事故也是繼車諾比後最嚴重的核災害事故,引響的不僅是日本,更是讓全世界重新警覺到核能的危險性,台灣十分受爭議的核四公投就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而當年的福島核電廠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呢? 準備好了嗎? 那麼,我們開始吧。   《福島 50 英雄》可能不是一部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災難片,但卻是我自己心目中唯一一部看到落淚的災難片,片中詳述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當年第一線人員所遇到的情況,開頭就用 311 大地震直接帶我們進入核心問題,並透過核電廠爐心熔毀,氫氣爆炸等事件,讓整個氣氛攀升,整部作品行雲流水,最終以天運去做一個結尾,有種大自然反撲的警世意味。   【從危機處理看日本】 我很喜歡看在龐大的事件或是事業體背後,那些不被人提及的第一線人員所付出的辛苦與危險,並了解其中的困難與專業性,而日本人也很樂於向全世界展現這一塊,從電影、從動畫、從影集中都可以看的出來。 日本人到底是個多有責任感的民族?這點可能是見仁見智。 但從電影中我們無不能夠看到日本所崇尚的職人精神,對事業的熱愛與堅持,以及對專業的捍衛,無論是核電廠主任挺身留下,或是年長者不願意讓年輕人涉足危險的行為,都讓人深深感覺到,每個人都不希望變成旁人的負擔,而是盡己所能的朝和諧運轉去邁進。 劇中格外深刻的一幕是,核電廠主任放下了自己記載著家人生日的手冊,詢問有沒有人願意去檢查核子反應爐時,無人舉手,但當主任自己舉起手,詢問有沒有人願意跟他一起去時,眾人的反應,有率先表態的,有不願前往的,也有舉起手後又默默縮回去的,那一刻,社會縮影,盡入眼簾。 而從福島核電廠事故也牽扯出三個不同觀點的視角,以首相為代表的國家、以高層為代表的東電總公司,以及以廠長為代表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從國家、商業、現場三個角度呈現不同的風貌,三方的角力也是重要看點。 或許有人會認為東電從中阻撓現場的工作,或是首相沒搞清楚狀況就將所以人鬧的雞飛狗跳,但三方人馬本來就是站在不同的位置,思考不同的未來,且資訊並不對等,所以才會出現首相從電視新聞得知核電廠發生爆炸的信息落後情況。 如果犧牲東電,國民就會息怒的話,東電會消失嗎?那犧牲核一廠,事情當沒發生過,核一廠會被犧牲嗎? 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