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索尼影業」標籤的文章

🎬軋空華爾街《笨錢效應》

圖片
  我就喜歡看你賠錢的樣子 ✍️【人性的瘋狂】 " I can calculate the movement of the star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men (我可以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 -牛頓 《笨錢效應》翻拍自2021年的遊戲驛站軋空事件,簡單來說就是有一群瘋狂的股民與對沖基金對做導致身懷鉅資的對沖基金被瘋狂軋空,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而故事的主體,就是GME(遊戲驛站)這支股票,這支股票從2021年1月起,僅用一個多月股價就從個位數一路衝上一股483美元,對做空的對沖基金造成巨大損失。後續多個證卷基金公司暫停使用者購入包含遊戲驛站的相關股票,引發美國證交委員會與金融監管局的關注,並讓大量政治家與企業家的批評,後續已羅賓漢公司為首的多個證卷經紀公司被以操縱市場行為發動集體訴訟。 ✍️【股民的態度】 華爾街經常取笑散戶投資者為笨錢 做為一個小散戶,我大概沒辦法像是電影裡的鑽石手一樣死死握著股票,恐怕在飆漲上200後我就會開始拋售了,但從電影中,我們也能發現各式各樣的散戶心態與基金對於散戶的態度。 這部電影最過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你能從中看到死握著股票不放手的散戶,握不住飆漲股票而忍不住拋售的散戶,意外因自己的操作而爆紅的散戶,隨著市場波動而搖擺不定的散戶。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場瘋狂又夢幻,令人大快人心的爽快電影,哥倫比亞影業找來保羅·迪諾來飾演事件主要推手Keith Gill,從照片來看,這兩個人真的是長得有夠像!那電影中呈現的頹頹的造型更讓人產生強烈帶入感.而最過瘋狂的事,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瘋狂故事,現實,往往更加不可理喻。 ✍️【資本主義下的階級制度】 電影中在各個角色出場時顯示了這個角色本身的資產數字,簡單卻暴力的直接表明了在資本主義下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制度,沒有奢侈糜爛,沒有撒錢豪橫,有的是看似日常的生活背後,那一連串數字所代表的不平凡。 綜觀而言,電影中的所有散戶都是打工人、受雇者,從保險業務、商店員工、第一線的護理師、大學生,而這些基層員工要面對的,是菁英制度下產生的資本階級,他們的資產可能是數代的積累資本,看似普通的對話,卻彰顯了價值觀與對待市場角度的俯仰視角。 導演並沒有刻意強調階級差異,但透過角色的日常對話,身處畫面,卻能立刻了解雙方的社會地位與資本鴻溝,從流行

直闖終局的《私刑教育3》/《The Equalizer 3》

圖片
如果你完全沒看過前兩集,能看得懂《私刑教育 3 》嗎? 或許這篇觀後感會給你點答案。 【退休後的特工生活】 即便你完全沒看過前兩部,在故事的開頭你也能感受到丹佐華盛頓飾演的勞勃麥考絕非凡人。 《私刑教育 3 》講述退役特工勞勃麥考在掃蕩毒窟後,身受槍傷,流亡至義大利小鎮阿爾托蒙特,小鎮雖小,但人情味濃厚,很快鎮上的居民就將麥考視為自己人,而麥考也從中感受到了家的感覺。 但當地的黑幫勢力讓小鎮上的居民苦不堪言,面對如同自身家人的鎮民受到欺侮,麥考挺身而出化身暗夜殺神,屠了整個當地黑幫的故事。 當然,實際上故事遠比簡單描述更為精彩,當中麥考從一開始的略顯冷漠生硬,到之後的融入當地,殺手的變化令人感到窩心,但也讓我有些困惑,在故事剛開始被小孩從背後開了一槍的麥考,為何能如此快速的相信當地的鎮民呢? 對此,我恐怕也只能歸咎於濃厚的鄉村魅力,以及麥考那久未被溫暖的內心了吧。 【以秒出手的暴力美學】 快節奏的暴力總是令人欣賞,透過麥考俐落的身手不難想像前兩集丹佐華盛頓更年輕時能施展怎麼樣的身手。 麥考的暴力很純粹,幾乎是不留餘地的將對方置於死地,與《捍衛任務》有些類似,都是手邊有什麼都可以幹上去的,開槍時都往要害開,不過麥考似乎更會折磨人,無論是對人的屁股開槍,又或是直接喂毒讓人體驗死亡倒數的感受,在虐殺方面,麥考大概比約翰更為殘酷。 此外,裝上消音器以及透過陰影隱藏自身,無聲無息屠殺整個家族的做法,相較起特工,麥考的手法還真的是更偏向殺手一些,純粹而致命。 【歸港】 即便沒看過前作,單從這一集也能感受到麥考對於小鎮的重視,而面對異鄉人,居民也表現了最大程度的歡迎。 無論是收留了麥考的醫生,又或是陪伴麥考認識環境的餐館老闆娘,甚至是強迫推銷帽子的店主,都能隔著畫面感受到濃厚的鄉村熱情。我不敢說這沒有美化義大利的成分在,畢竟離拿坡里這麼近的一個小村莊,要說只有一個幫派我還真的不太信,不過電影嘛,塑造出民風純樸似乎也是必要的條件之一,不然如果真的搞得每個人背後都是黑手黨,我看麥考醒過來就不會是在床上了。 麥考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有些冰冷,雖然他到達鎮上後面帶笑容,但總覺得與他人的對話有些冰冷,並刻意保持距離。 而隨著劇情的推進,他的臉上也逐漸找到笑容,就像是他說自己逐漸喜歡上這個小鎮一樣,或許看似隻身一人的他,最終

原來賽車是這麼浪漫的事《GT跨界玩家》/《Gran Turismo》

圖片
《 GT :跨界玩家》,原文也是知名遊戲《跑車浪漫旅》系列的英文名車,電影則改編自年輕賽車手揚馬登伯勒 ( Jann Mardenborough ) 的真實故事,必須說,看完電影後,我這個手殘黨還真的是差點拿出魔法小卡把 PlayStation 上的《跑車浪漫旅》給刷下去了。 【熱門IP的舒適呈現】 老實說我沒玩過《跑車浪漫旅》這款遊戲,對於賽車也是沒那麼了解,但正因為如此,《 GT :跨界玩家》就如同《賽道狂人》是一部即便你對賽車不瞭解也能舒服享受的電影。 劇情從主角揚馬登伯勒與父親想法有所分歧開始,逐步展現他對於賽車的熱情與對於《跑車浪漫旅》系列的喜愛,並因為其在遊戲內的優異表現被選為從遊戲玩家正式挑戰賽車界的選手之一,一直到正式出道,體驗賽車界的殘酷與現實。 電影中除了能感受到主角對於賽車的熱情外,更能從中了解真實賽車界的殘酷與現實,該計畫從一開始就是以商業考量為出發點,揚追求夢想的故事,更多的也是企業包裝後的美好泡泡,這些細節電影中也毫不避諱地透露,而對於賽車界的殘酷與高危險性,更是用最直觀的方式告訴觀眾,甚至是賽車手可能的PTSD症狀也一一詳述,在細節與真實性的打磨上可說是非常用心。 【雨夜與白晝】 什麼引擎的轟鳴聲或是賽車的跑法什麼的我是不懂啦,但整部電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最後的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 無論是在揚的 PTSD 發作後傑克刻意在無線電放起肯尼 G 的音樂讓楊放鬆,又或是雨夜降臨時那份提心吊膽的緊張感,甚至是白晝來臨時揚乘著陽光,展現自身對於賽道的熟悉度,那讓人血脈噴張的逆勢追擊,都讓人忍不住挺起身子,與主角一起沉浸在賽車的滑行中。 另一令人喜愛的橋段,則是揚與傑克重回楊的事故地點,完成未完的賽程,整段過程雖然簡短,但在傑克訴說著自己的過往,揚重新握上方向盤,兩人在陽光中順暢地跑完最後一圈,這樣的時刻,令人有種舒暢的感覺。 【零散與紊亂】 《 GT :跨界玩家》有長達 134 分鐘的片長,但整體觀影下來除了賽車的部分外,主要劇情架構雖然完整,但仍舊有不少令人感覺零散與紊亂的部分,主角的感情戲是否必要?對於賽車的深度著墨是否較少等問題都被一一提出討論,但即便如此,對於沒接觸賽車運動的我來說,我仍認為這是一部能舒服享受的賽車電影,甚至俱備讓人想去買《跑車浪漫旅》來享受挑戰各個賽道的衝動。 不敢說這

You do not know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

圖片
 這是一部值得被欣賞的作品。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延續了前作的優點,出色的音樂,緊湊的劇情,嚴謹又富含彈性的架構以及出彩的美術和視覺設計,真的很難用電影來形容這部作品,至少對我來說,這幾乎跟藝術品沒兩樣了,他做到了只有動畫電影能做到的一切,並且讓他們如此美好,會說幾乎,當然是因為我們得在這個作品完整後才能下定論。 【Whole】 在進場觀看前,我實在很難想像這部作品能發展成雙主角的電影,且兩者的比重絲毫不失衡,緊密的情感連結讓整部電影更加具備深度與渲染度,角色的情緒之飽滿,幾乎是從開場就如同浪潮一樣襲向觀眾,每個節點都是如此精彩,轉折也豪不讓人失望。 在每個節點你能感受到角色的立場,下決定的掙扎,犧牲與背負的責任,這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但這是一部飽滿到難以想象的電影,整部作品你甚至能將自己代入超過三個角色,並理解他們的決定,蜘蛛人就是如此有魅力。 【Lonel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班叔的名言即便過了20年以上仍舊影響著每一個蜘蛛人。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呈現了做為一個英雄,做為蜘蛛人,你需要承擔的一切,包括憤怒,釋懷,隱瞞與自我懷疑,以及責任與孤獨。 實際上,孤獨甚至作為核心概念,擔當了兩個主角的故事情緒主線,這個概念也將青少年的情緒囊擴其中,不同立場的責任感相互衝突,無論是任何年齡層的人來看,相信都能感受到不同角色內在孤獨的一面,無論是蜘蛛人2099、邁爾斯或是關以至於其他角色,他們都在做著所謂「對的事」沒有人是壞人,沒有人是主角,也所有人都是主角。 【Self-identity】 除了孤獨,另一個所有蜘蛛人,甚至是所有英雄都需要面對的,是「自我認同」。 即便擁有超能力,仍會因錯誤的決定遺憾悲痛,就像是超人殺了露易絲,閃電俠無法拯救母親,班叔的犧牲造就蜘蛛人,緋紅女巫無法抗拒對幸福的渴望,英雄終究是人,需要理解,需要認同,需要談話,需要傾聽,但作為英雄,似乎就失去了脆弱的能力。 他們要如何承認,自己就是無法放棄對親情的渴望,對未來的迷茫,對家人的內疚,對錯誤的自負,唯有接納,才能繼續前進,但如何接納,如何前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怎麼說,《蜘蛛人:穿越新宇宙》真的很讚,大爆滿的彩蛋就不用說了,整部電影幾乎每個角色獨立拉出來都是個精彩的故事,就像為標題說的,You do not know,沒有人能了解另一個人的故事,我們總會聽到有人安慰時脫口而出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