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

七個與原作有所出入的細節《今際之國的闖關者2》

圖片
終於,今際之國迎來了第二季,且維持了第一季的快節奏,我很喜歡。 真的,真的蠻喜歡的,可能是因為本來就是漫畫黨的關係,所以在收尾上是能接受的,或是說早就接受了,即便與原作有稍微更動,但整體的節奏與流暢性來說,今際之國仍舊非常得我喜愛, ♣ K 、 ♠ K 都很棒,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影集中居然多了 ♥ K 這個角色,卻捧不出相對應的高度,著實有點可惜,除了 ♥ K 外,影集版還多了幾個與原作有所差別之處。 【消失的堂道】 堂道隼人,一個在原作中有栖的小粉絲,也是原作中擊敗 ♠ K 的重要關鍵,作為在原作中需要用獨立篇幅來講述的角色,堂道這個角色的刪去確實令我有些失望。 但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即便不同於原作,影集中在 ♠ K 戰的精采程度也是第二季的重中之重,整個第二季絕大多數的篇幅都是放在了 ♣ K 、 ♠ K 兩場比賽上,連帶著 ♦K 的比賽著墨上少了一些,苣屋帥的部分也少了一些。 少了堂道對 ♠ K 的影響其實不大,但對栗國與塀谷角色上的塑造影響不小,原作中三人建立起如同家庭一樣的關係,三人關係的變化是栗國決定活下去的因素之一,影集版則未能給予栗國活下去的契機,僅給了 ♠ K 的部分畫面,在栗國個人角色的塑造收尾上略顯可惜。 【變成迷妹的塀谷】 我真的很喜歡 ♠ K 戰,這也是我對整個第二季的改動感到詫異的地方。 全員團結當然很棒,但在影集版便當發的有些不乾不脆就有些可惜了,戰力擔當的塀谷也沒能發揮出應有的實力,老實說,我認為這也與堂道的消失有關。 消失的堂道影響的是栗國對於生的慾望,以及三人中父親這種無形定位的使命感,對塀谷來說,則是影響到塀谷對於「生」一渴望的對立,少了與自己同樣只求苟延殘喘的堂道,難以凸顯 塀谷對於生存的貪婪。 於是,我們在影集中能看到的是只保留了對栗國抱有好感,但卻失去了那個對於活下來極度渴望的塀谷,所以 ♠ K 戰雖然精彩,但卻較難讓人感受到角色的心境轉變與成長,更多的則是新角色的帶入與團結的重要,反而讓 ♠ =體力戰這個概念有些模糊。 【沒有阿芙蘿頭的久間】 第二季最大看點之一的山下智久。 雖然沒有原作的阿芙蘿頭造型,但帥氣的顏質與不吝展現的好身材確實帶來不小話題性,而且角色的性格塑造也很成功。 在原作上,久間欣治是個倡導著「活在當下」這一理念的角色,每一場遊戲都全力以赴,失敗了也坦然面對

隔壁觀影-只有James才敢挑戰《阿凡達: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圖片
作為當代造價最昂貴的電影,《阿凡達:水之道》可說是現今影史最糟糕的商業案例之一,除了James Cameron,還真的是沒有人會這麼瘋,而在逼瘋演員去上潛水課以及打造潛水攝像機之後,《水之道》達到了什麼樣的成果? 【當代最偉大的視覺享受】 若以劇情去評斷《阿凡達:水之道》的好與壞,只能說這並非本作的優勢,但若是以視覺感受來說,James Cameron仍舊證明了,在3D的世界中,這麼瘋的還是只有他一個。 從09年到現在,James Cameron琢磨了13年才推出《阿凡達:水之道》,甚至連先前好評的《艾莉塔:戰鬥天使》也只能算是《水之道》的特效試作品。 同時James Cameron也將對海洋的熱愛投注到了這部電影中,電影中絕大多數的水下場景都是實際下水拍攝,光是要打造能在水中拍攝的攝影設備,整個幕後團隊就花費了5年的時間,在這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燒James Cameron自己的口袋,有此可見他的瘋狂與堅持。 而當設備到位後,倒楣的就是演員了,據報導,阿凡達的每位演員都被James Cameron送去上了潛水課程,其中Kate Winslet就在嚴苛的要求下完成了長達7分鐘的憋氣挑戰,敢這樣逼迫奧斯卡影后的導演,大概也沒有幾個。 辛苦總是值得的,《水之道》帶來了充滿魔力卻有帶有幾分真實的水下世界,水紋的流動、浪潮的激濺、水面光線的折射、皮膚的質感、鱗片的反光感,這才是一部真正美好的3D電影,可惜的是沒有多少人有能力拍攝出來。 【你有錢,想拍什麼都可以】 不得不說,James Cameron絕對是一個很「任性」的導演,他性格古怪且非常偏激,要說固執或瘋狂都可以,但他最大的優點可能是他願意為這些瘋狂付出很多代價,《阿凡達:水之道》成本4億美金,當中不包含詹姆斯自己在這十年間對於攝影技術的琢磨與研發,實際成本我相信試更高昂的,而這麼高昂的成本經估計如果要回本,恐怕要在全球創下20億美元的票房才有機會,這也表示只要一回本,《水之道》會直接擠進史上最賣座的前五部電影之列,這樣嚴苛的要求,注定了《水之道》不會是一部優質的商業作品。 James Camero不知道嗎?我想不是的,只是他更在乎的是能否創造更優質的電影技術,而非創造更多的財富,畢竟他自己就掛了個史上最賣座電影導演的頭銜在哪,如果因為商業考量砸了自己的瘋狂招牌,恐怕怎麼樣都划不來。 而比起James Camero,福

隔壁觀影-給予者的反撲《五星饗魘》/《The Menu》

圖片
《五星饗魘》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在目光不斷被Anya Taylor-Joy)的盛世美顏吸引的同時,會發現整部電影就像是服務業(給予者)對奧客(索求者)的反擊,而在立場不斷轉換的同時,同時也被迷惑,誰來給予,誰在索求? 【最後的晚餐】 故事講述喜愛美食的泰勒攜帶女伴瑪格前往私人島嶼上的秘廚「霍桑」,享受一晚要價1250美元的頂級饗宴,卻渾然不知,這將是他們人生中最後的一餐。 完整的生態系、天然的植被、親手栽培的香料、自己管控的煙燻,撇開「霍桑」本身的些許怪誕不談,這座島可能是很多廚師的夢想。 在小島上我們能從小細節發現整個餐廳呈現宛如軍事化的高壓管控,沒有人能進入主廚的屋子,賓客全都睡在狹小的大通鋪床(就不用說員工們會住的有多好了),整齊的動作,宛如機器人的執行力,都一再再的顯示整個島嶼的一絲不苟。撇開主廚,唯一顯得較有人性的則是負責迎賓的Elsa,以及女副廚Katherine,不曉得有沒有人注意到,在主廚Julian赤手拿起燒得炙紅滾燙的木炭時,Katherine是維一一個面露訝異並隨著Julian移動而轉移視線的員工。 Elsa則不用說了,周洪的演技讓這個角色顯得緊繃、妒忌、內斂且富含爆發力,他的笑容本身讓人倍感壓力,而他那堅定且不容質疑的口吻更有一種令人無力的魔力感,若缺少這個角色,相信整部電影會失色不少。 【偏執、渴望與生存】 故事中最精彩的角色,除了誤闖的Margot,主廚Julian外,帶領Margot進入霍桑的Tyler同樣吸人目光,恰好也對映了「偏執」、「渴望」與「生存」三種態度。 Tyler本身對於美食,展現出的是近乎瘋狂的熱愛與偏執,從上船後對於料理的如數家珍、抵達後展現想與主廚交流的迫切與渴望、希望參與其中到口不擇言的執著、即便有人死在眼前仍對此讚嘆不已的盲目,Nicholas Hoult展現的是與他在《X戰警》系列中截然不同,但更為瘋狂的野獸,他熱愛,他相信,但他從沒去真實了解過Julian等人在創作時所付出的心血,Tyler想要的不是料理,不是藝術,而是剖析藝術,將其赤裸裸呈現於大眾眼前的過程,就像是揭露魔術手法的孩子一樣,並以此為傲,認為自己也是體系的一環,但卻連羊肉要先川燙去除血水都不知道。 Julian給我的感覺則是歷經滄桑後才展現出的淡然,但在他走到這一步之前,多的是他對於一切的渴望。渴望獲得美食加的認同、渴望做出完美無缺的作品、渴

隔壁觀影-歸巢《一家子兒咕咕叫》

圖片
  在一個名為家庭的巨大鳥籠中,困著的是滿目瘡痍的人們.困在過去的榮光、困在世俗的眼光、困在青春,困在皮囊。 【《一家子兒咕咕叫》】 做為一部提名金馬獎 13 項大獎的作品,《一家子兒咕咕叫》自然有他的獨特之處。 賽鴿, 40 年代開始於台灣崛起的賽事活動,盛行風潮讓歐洲各國以獨特方式看見台灣,也是電影《一家子兒咕咕叫》的外層包裝。 故事講述一個全家以賽鴿維生,人與人之間卻形同陌路的家庭,在兒子失蹤,經濟壓力等不安的因素下,逐漸崩塌。 而這時闖入這個家庭的小虎,是否能成為這個家庭另類的潤滑劑?又或是這個家庭的另一項打擊? 【掙扎】 《一家子兒咕咕叫》在我看來是很標準的三幕劇手法,從開頭的家庭問題,到小虎加入後的改變,以及最後每個人的選擇與結果。公式很標準,那就考驗每個演員的演技了,而在電影中,每個主要演員最大的考驗,在我看來是「掙扎」。 游安順飾演的阿欽師曾經靠著賽鴿大賺一筆,但從劇情中可以得知,除了鴿子,阿欽師並不是一個會重視「人」的角色。不論是苦撐家庭的阿敏,又或是正值叛逆的露露,阿欽師都很少給與好臉色,更不用說半路撞進這趟渾水的小虎了。 而他口中雖然說著自己對兒子的重視,但能發現,在他風光時同樣辜負了對兒子的承諾,加上在這個家庭中,阿欽師自始自終都是一的剝奪者的角色,也就游安順,能將這個角色的本質演繹的如此令人厭惡。 但與此同時,這個角色卻又對鴿子是如此真誠,從他偷偷跑到露露房中確認鴿子的傷勢就能見端倪,對人冷漠,卻對鴿子有著熱誠,這樣反差的角色面向,也是令人著迷的部分。他沉溺於過往的榮光,沉溺在虛浮的驕傲,而錯過的,或許終身都無法挽回。 而除了阿欽師外阿敏與露露同樣在不同層面上對這座巨大的鳥籠抗議,露露在青春期面對的躁動,阿敏不被認同的身分與肩膀上龐大的經濟負擔,都不免讓人對兩人產生不同的同情。 露露對待鴿子的單純,在與小虎相遇後流露,她被小虎同樣的單純所吸引,也因小虎的純粹而離開,這樣的捉摸不定,說不定連露露自己都難以說明,但正是這樣的特質,才展露出這個角色的不安定性,給與劇情更多變化與起伏。 而阿敏,在電影前期看似最認份的角色,同樣也以不同的方式展現了對牢籠的控訴。 家暴、性侵、不受到信任、經濟壓力、過度勞動,難以想像這些重擔壓在一個人身上七年會是什麼樣的模樣,而阿敏的堅強也流露出女性在社會框架下的

隔壁觀影-人生需要喜劇,《愛情需要編劇》/《ใจฟูสตอรี่》

圖片
談起泰國浪漫愛情喜劇,不曉得有多少人跟我一樣腦袋中第一個浮現的是 10 年的《初戀那件小事》,雖然是一貫的醜女大翻身套路,但泰國電影如同日式吐槽、美式冷笑話一樣,總有一股專屬於泰國電影才有的誇飾笑果,這也讓泰國電影即便是恐怖片也能或多或少融入喜劇元素,而這種效果,放到愛情喜劇,似乎也是再洽當不過的選擇。 【人生充滿悲劇,只好來個編劇】 《愛情需要編劇》故事以編劇故事為開頭,延伸出五段愛情喜劇,每段故事都是開放式結局,有些是小品愛情,有些過度浪漫,也有些帶有科幻元素,整體而言,都是偏向輕鬆觀賞的小作品。 比較特別的是,《愛情需要編劇》中的故事善用了一些疫情下才會出現的元素。居家隔離、口罩、封城,當這些元素出現在疫情仍未離我們太過遙遠的現在,總會勾起一絲絲的認同感。 電影以男主角的編劇身分為出發,帶出的故事雖然有些過度浪漫,有些又過於科幻,但也能以劇情創作進行帶過,雖然有些暴力,但我個人覺得還算是挺聰明的方法。 【泰國版《愛是您·愛是我》】 我不知道泰國過去有沒有這樣愛情小品集結的作品,但無論是 03 年的《愛是您·愛是我》又或是後來的《滾石愛情故事》、《全城熱戀熱辣辣》等作品,這類愛情小品集結型的電影其實不少。 這種小故事合集型的電影在我看來有著幾個優點,透過多個故事,能滿足不同觀眾對於「浪漫」的需求,無論是英雄式的、青梅竹馬式的、巧合式的甚至是浪子回頭式的,每個人對於理想中的愛情想像或許都有所不同,但這類的作品好處就是能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你不喜歡《戀夏五百日》的夏天?那就送你《麻雀變鳳凰》的薇薇安。 你覺得《紐約愛情故事》無聊?那或許能試試《全民情聖》的格調。 總之,盡量滿足不同人對於愛情的想像與對浪漫的憧憬,是這類作品的優勢之一。 但同時,這類作品的缺點也十分明顯,大多數角色的刻畫都流於表面,由於篇幅問題,每個角色都較難獲得更多的描寫,多為成就浪漫的工具,在這點上《愛情需要編劇》透過描寫故事的編劇本人去做處理,不僅充當了故事與故事間的轉折,也一步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故事,雖然這種手法會顯得編劇本身故事有些零碎,但確實多少將放飛自我的浪漫拉回的現實。 【一部不會吵架的電影】 《愛情需要編劇》就像是那種你與伴侶、閨蜜或是差一步的對象,交誼匪淺的友人可以一起去欣賞的作品,每個人都能去尋找更傾向於自己理想的狀態與情節,在

隔壁觀影-名為性愛的逃生口《小藍》

圖片
充斥的性愛,卻處處流露著寂寞,《小藍》在肉體碰撞的畫面交錯中,卻能聽見兩個寂寞靈魂的吶喊,對於性的茫然,對於自我的迷惘。 【為何是《小藍》?】 電影《小藍》主軸看似講述打著青春期女性對於性愛的迷惘與與覺醒作為主題,但當中卻蘊含了在青春期面臨的同儕問題,環境影響,以及「在愛人之前,先學著愛自己」的一種思維,我很喜歡許乃涵在電影後期的一句台詞「至少我有爽到,那你呢?你快樂嗎?」這樣的台詞放在母女之間似乎有些直白,但正因為小藍的家庭背景,才讓這句台詞顯得如此貼切。 可能有些人聽過,藍色代表憂鬱這個說法,但在《小藍》這部電影中,藍色更多的,是傳遞了藍玉妍對自我與環境的困惑,就一如開頭小藍就說了,老師,我很困惑。 【《小藍》】 困惑來自於何處?有些人可能認為來自於五秒,當小藍嘗試著以身試愛,為何卻迎來私密照被外流的結果? 也有人會認為是來自於同儕,當所有人都談論著性愛,青春期的小藍,是否會產生「落後感」?但當自己開始急起直追時,卻又被說成是「偏差」? 我嘗試以家庭去做切入, Vivi 的生活,小藍真的全然不知情嗎? 電影對於小藍的父親隻字未提,但不難看出,整部電影大多以負面的價值觀套在男性的形象上,小藍身邊的男性,不是渣男、就是懦弱,反而是小藍一步步從懵懂暈船,前進到自我探索,在名為困惑的洪流中,性愛是否是小藍少數能抓取的浮木? 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你在開會、你在工作、你在打炮。 我不用開會、不用工作,那只好學著享受性愛帶來的平靜。 【 Vivi 】 送完便當後緊接著在上班前趕緊打一炮,房仲的工作,接觸婚外情的異性,這些資訊似乎能幫 Vivi 拼湊出一個極具肉慾的故事,但除了最後與小藍共同看海時,我似乎很難看出 Vivi 何時是真的開心,何時是逢場作戲。 從她的行為,實在很難說她是一名稱職的母親,更多時侯, Vivi 給我的感覺與小藍非常相似,同樣是在尋找著愛的過程,但兩者的差異是, Vivi 微妙的抓取著性與愛兩者間的平衡,小藍則是差點將自己溺死。 在角色上,王渝萱的演技無庸置疑,我甚至訝異於她能將性愛場面的表情演繹得如此到位,就連自慰時的眉間細節都十分令人著迷。 但在另一方面,我個人又非常喜愛 Vivi 這個角色,她給我的感覺像是外表光鮮面容姣好的女性,內在卻始終有個無法用「性」填滿的黑洞,就像是開著出水孔

隔壁觀影-流量密碼《罪後真相》

圖片
雖然在收尾上我個人覺得不那麼漂亮,但「罪後真相」藉著電影故事,點出了大家一直都知道,但卻總是不願意承認的,人們就是喜歡看血流成河。 【一部引人深思的犯罪懸疑作品】 台灣近幾年出過許多有趣的犯罪懸疑作品,《罪後真相》突出的,則是他揭露了人們對於話題的狂熱與內心正義的不公正性。 故事講述七年前因被指控謀殺女友而入獄的體育新星張正義,在過氣媒體人劉立民到監獄進行訪問時,挾持逃獄,隨著事件的關注度提高,劉立民也為了流量站上逆風處,與張正義合作,挖掘七年前的真相。 【一位單純的殺人犯】 整部作品最純粹的角色,指標卻指向了大眾眼中的殺人犯張正義,他純粹的追求夢想,純粹的找尋真相,純粹的復仇,純粹的憤怒,回顧電影片段,我們竟能意外發現,張正義似乎始終是被操弄的角色。 被人為操弄的體檢,被命運操弄的入獄,被真相操弄的逃獄,被復仇操弄的追兇,被憤怒操弄的結尾。 因為純粹,才容易被控制。我們看到的張正義似乎很難處於一個冷靜的狀態,但說穿了,相較於有些老狐狸的劉立民,張正義或許才是整部作品中,自始至終都未能接觸到真相的受害者。 【一個掌握流量密碼的媒體】 走紅的滋味,有誰想放過? 我相信劉立民真的想完成妻子的遺願,我真的相信。 但我更相信劉立民是不想放過讓自己重返榮耀的機會,就像是他沒能說出的真相。 在很多時候,他的表現就像是個普通人,但從整起事件來看,劉立民反而是故事的最大受益著。 他獲得了企業千金販毒的證據、獲得媒體龍頭曾經是藥頭的內幕、獲得幫助無辜被害者翻轉真相、推翻司法不公的流量,這些龐大的資源,僅僅是用一隻腿骨折換來,老實說這真的太划算了。 很難說劉立民是個壞人,但也得承認,相較起張正義,劉立民並不是什麼好人,充其量是沒那麼壞罷了。 但那種抓住機會誓死不放的氣魄與勇氣,驗證了或許那些名利就是他該獲得的。 【一場大型社會實驗】 《罪後真相》電影探討了很多議題,老實說,有點太多了,當中不僅戳破了媒體中立性,更戳破了社會大眾偽善的假面具,為了流量,能做到多少,劉立民給了一個最好的示範,瘋子,才能成功。 製片黃棋帝、編劇葉乃菁夫妻檔與導演陳奕 甫 都非常了不起,《罪後真相》的故事宛如北宜公路一樣峰迴路轉.劇情的轉折與情緒上的轉換節奏都非常緊湊,張孝全繼《童話.故事》後又展現了一個慘酷卻又真實的社會樣貌,這似乎也讓人

隔壁觀影-不一樣的起源《黑亞當》/Black Adam

圖片
先恭喜The Rock總算是實現了他的夢想,經過多年的努力,這部《黑亞當》終於登上了大螢幕,並帶來一個不同過往的起源故事,這裡我指的過往是指大多數的漫畫版本,The Rock的黑亞當顯得更為悲傷,也更有人性,即便電影仍有許多不完美的地方,但《黑亞當》無疑讓DC的超級英雄作品打開更多的發展性。 【電影與漫畫的差別】 《黑亞當》的電影劇情說實話真的不能說太優秀,伏筆部分的反轉並沒有令人驚豔,在打鬥畫面的表現上也採用了更多的特效去呈現,對於The Rock本身的特色著墨較少,但仍是展現出黑亞當這個角色與傳統英雄的與眾不同之處,說到底,黑亞當本來就不是,也不會是個傳統認知上的英雄。 有意思的是,電影幾乎將我所認知的黑亞當的起源完全改寫,包括身世,在多數作品中,黑亞當是個推翻暴政的埃及人,他的故鄉是坎達克沒錯,但當他推翻法老的暴政後,他繼承了埃及的王位(這或許也解釋了電影最後黑亞當為何要坐上王位),並用自己的方式統治人民,這激怒了賜予他神力的巫師,由於巫師們無法剝奪他的能力,所以只能把他放逐到宇宙中,而黑亞當的神力也在新的沙贊(也就是比利)誕生後有了些改變,但實際上就是賜予他神力的神從希臘羅馬神變成了埃及神,主要能力與沙贊完全一致。 電影在這個設定上坐了很多改變,最大的當然是讓The Rock成為了Shazam神力的繼任者,嚴格來說,The Rock並不是受到巫師們認可的沙贊。 除了黑亞當外,鷹俠的定位更是顛覆我的認知,我真的是第一次知道鷹俠是個富豪仔,他與黑亞當其實頗有淵源,雖然時代不同,不過鷹俠在漫畫中也是個埃及王子,在受到詛咒後多次轉世,終生尋找鷹女,某些版本中他是其他星球的警察,而非地球人,但無論是哪個版本,他的故事始終都與鷹女纏擾在一起,至少我是沒看過哪個版本有富豪設定。 可即便有了那麼多改變,老實說我還是蠻喜歡這部電影的。 【《黑亞當》為何有趣】 DC世界中有非常多的反英雄,黑亞當無疑是當中最強大的幾個之一,而從這幾年的新聞看來The Rock,確實也為這部電影奉獻了非常多的心力,他也稱職的扮演好了一個暴力,但有著自我價值觀的戰士。 就像是電影說的,「暴力永遠都是必要的」,整部電影中雖然許多英雄試圖改變他的想法,但現實問題卻是更加堅定了黑亞當這個信念,這是個不同於以往的作法,甚至在票房大賣的《猛毒》中,艾迪也從沒支持過猛毒吃人是對的這個想法,但坎達克的人民則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