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Netflix」標籤的文章

簡單卻真摯的《我的成年禮,誠摯不邀你》/《You Are So Not Invited to My Bat Mitzvah!》

圖片
亞當山德勒,這個名字曾經代表著喜劇的一片榮景,但近年他卻在與 Netflix 的合作中展現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屬於青少年的電影】 有別於過往青少年電影聚焦在愛情、成長、友情三大元素,《我的成年禮,誠摯不邀你》將主題聚焦在了焦慮上。 13 歲女孩對自身容貌的焦慮、對友情的焦慮、對認同感的焦慮、對家庭的焦慮,是做自己,還是做大家喜歡的自己,亞當山德勒女兒桑妮山德勒盡己所能地展現了屬於她這個年紀的痛苦與糾結 從與好友的親密到決裂,從對校園男神的迷戀到看透,透過成年禮這樣一個猶太人格外重視的盛大活動來做為主體,但當中承載的,卻是青少年對於自身選擇的迷茫,與不安和焦慮。 【全家出手,成績共有】 亞當山德勒的作品一直是叫好不叫座的那種,觀眾很愛,但爛番茄或是 IMDB 上的數字都不怎麼漂亮,而這次亞當山德勒退居次角,讓小女兒桑妮桑德勒擔綱主角大任,雖然桑妮的演技略顯生澀,但仍很好的呈現了這個年紀獨有的情緒化與對周遭的敏感和脆弱,另外大女兒莎蒂同樣在劇中有所表現,屬於跟亞當山德勒一樣,戲份不多,但卻能給予作品正面笑果與正向影響的潤滑角色,而妻子傑姬的表現則較為影薄,或許也與她飾演的為桑妮的好友母親一角有關。 而這次全家一起出手,也讓電影斬獲了不錯的成績,不過觀眾反饋反而略顯平庸,電影中有諸多的猶太元素,對該種族的觀眾來說或許格外有感,但對我來說可能就比較無感,只能將感受投注在桑妮對於生活的無聲吶喊中。 【錯誤後的笑容】 在成長的路上,誰沒有犯過錯,誰沒跟朋友吵過架,電影雖然強調了桑妮對於好友的重視,但在更多鋪墊上,我認為這一個小時又 43 分鐘的電影是在闡述她認清自己的過程。 認清自己是看上了多麼幼稚的男孩,認清自己是如此膚淺與好友決裂,認清自己因為失誤,從而成為邊緣人的過程,並在認清後,盡己所能的去彌補挽回。 你不知道明天與未來哪個會先到,這是我最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既然如此,何必讓無謂的面子問題影響好友的感情,為何要因為一個幼稚的男孩喋喋不休,生活很難,當個漂亮的女孩更難,何不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每一刻都難以忘懷。 👉 看了不用負責的IG 👉 需要點讚支持的影評粉專

現實的模樣《愛》/《Love》

圖片
  探討愛情,一直是各類影視作品長年來熱愛創作,也廣受觀眾喜愛的題材。 無論是《六人行》或是《追愛總動員》,都讓我們看到了有關於愛情不同的模樣,而《Love》這部作品,以最真實的約會交往為主題,創作出短短三季,卻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即便放到現今來看,當中都有許多值得探討與借鑑的觀點。 在認識這部劇前,先聽首歌吧。 【充滿魅力的主角】 《廢柴聯盟》是我認識吉莉安·雅各布斯的唯一一部作品.如果說她在《廢柴聯盟》中展現的是執著與瘋狂,那在《Love》中,她飾演的米琪除了瘋狂外還展露與之相反的脆弱。 而男主角保羅·魯斯特則有著靦腆卻真摯的笑容,每當他飾演的葛斯露出那真摯的眼神時,總能從中看到他的執著與單純,但也因為這份單純,讓他無論在職場與情場都是跌跌撞撞。 故事主要述說兩人從相識到相愛的全部過程,無倫是米琪或葛斯,在看似尋常的表面下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缺陷與美好,性愛成癮、路怒症、情緒失控、酗酒、控制狂、渴望被關注……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圈,卻也有著各自生活上,情感上的問題。 從第一季的相識、第二季的相處、第三季回歸了相識這一問題,兩人在互相認識的過程中,最終也需要更加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的脆弱、認識自己的不足、同時也認知自己美好的一面。 兩人的相戀可說是顛沛流離,雖然許多人認為其劇情架構有些鬆散,時常為同樣的問題爭執,但在這反而是吸引我的巧思,試問在情侶相處中,誰沒有因為同樣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火過呢? 大到時間觀念、家庭價值,小到上廁所放不放馬桶蓋、假日睡到幾點起床,這些生活中的瑣事,才是爭執引爆的關鍵點,在這點上,葛斯與米琪的爭吵,似乎也能夠理解了。 甚至越是了解兩位主角,越能看到主角身上厭惡與可愛的地方。 葛斯的優柔寡斷,自以為是、米琪的勇敢,執著,放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點,都成了或利或弊的雙面刃。就像是我有時真的是很想給葛斯一巴掌,有時又覺得他的付出令人心碎。而吉莉安·雅各布斯飾演的米琪更是讓人看到了一個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的女性能如何堅強,又如何令人憐惜。   【迷人且心碎】 如果說《追愛總動員》的本質是「相信」,我會說《Love》這部劇的本質是《心碎》這份心碎與其說是毀滅性的,不如說是破而後立,將傷口狠狠的撕開,戳破膿包、抽乾瘀血,刮除爛肉後,重新縫合的過程。 痛,卻必要。 《與龍共舞》中,葉德嫻對張敏說「女人一輩子總會笨那麼幾次。」放在現在來看似乎有

印度女孩的逆襲《好想做一次》/《Never Have I Ever》

圖片
青春度滿點的校園作品一直是我放鬆時的好選擇之一,而最近意外發現的《好想做一次》不僅結合了美國高中生青春、瘋狂又熱愛自由,展現自我的特點,同時也觸碰了家庭關係、宗教認知、自我探討與PTSD、酷兒等議題,內容之豐富,節奏之明快,絕對是我個人會推薦的校園生活類喜劇類型。 作品本身講述印度裔的美籍高中生 迪薇·威舍庫瑪 的校園生活,在高一失去父親後,她與小夥伴一心想達成自己心目中期許的模樣,與校園男神派克斯頓來一場眾人稱羨的完美愛情,打敗課業上時時與她作對的死對頭班,並盡己所能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 【少數族群的精緻陣容】 作品本身的一大特點在於,主要角色群有絕大多數來自於少數族群,日裔美籍,亞裔美籍,印度裔美籍,深色皮膚的理科女性與酷兒運動員族群,這陣仗堪比文化大熔爐。 而這樣的文化組成也成為本劇的一大看點之一,文化間的碰撞議題與印度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推動劇情的一大助力,這些元素也讓該劇在撥出後收到了諸多正面的評價,被認為是好萊塢塑造南亞角色的分水嶺,並打破了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 【標題的巧思】 《好想做一次》的原文片名為《 Never have I ever 》,每一集的標題都是「 Never have I ever......XXXXX 」,這或許會讓許多跟我一樣愛看美劇的朋友有種熟悉感。 Never have I ever 是一種非常熱門的一種 drinking game (飲酒遊戲),玩法是每個人輪流說出自己沒有經歷過但非常瘋狂的事,譬如「我從來沒有跟朋友的家人親熱過」、「我從來沒有試圖逃離警察的攔截」、「我從來沒有因為好玩按過火災警報器」等。而這時現場如果有人做過這種事,他就必須喝下一杯酒。 而這樣的語法成為了《好想做一次》每一集標題的巧思「我從來沒有 ……. 好好道過歉」、「我從來沒有 ……. 背叛朋友」、「我從來沒有 …… 擺脫處女之身」、「我從來沒有 ……. 覺得自己像個印度人」,這些都是每一集的標題,也都是每一集的主題, 這些瘋狂或許會更加堅定迪薇的瘋女人設,但同時也讓人注意到,正是這些「我從來沒有 …… 」,恰恰組成了每個人內在最大的渴望,而在最後一集迪薇父親的再度出現,我個人認為一方面暗喻著迪薇「從來沒有 ……. 忘記父親」、同時也「從來沒有 ……. 嘗試過與父親道別」。 【瘋女人設】 女主角迪薇的瘋女人

混合克莉絲蒂風格的《鋒迴路轉:抽絲剝繭》/《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

圖片
 《鋒迴路轉》在19年上映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時隔3年,Netflix找回雷恩強生導演與世界上最偉大的偵探白朗-丹尼爾克雷格,再次攜手挑戰懸案,帶給觀眾懸疑片的絕佳體驗。 【與前作相比?】 作為續作,《抽絲剝繭》難免要拿來與前作稍作比較,續作方面維持了前作的不少優點,但也多了些遺憾,電影的前三分之一宛如傳統的懸疑作品,營造出每個人都有巨大的嫌疑、充分的動機、有錢沒處花的富豪與一眾心懷不軌的跟班共同困在音訊全無的小島,這樣的戲碼相信不是第一次發生。 而在冗長的介紹後《抽絲剝繭》也確實在中後期帶來值得期待的轉折,快速的敘事,不斷拆解的人物關係,確實頗有抽絲剝繭的韻味,也不難了解為何這次以洋蔥來形容故事的結構性,結尾的情緒釋放也很給力,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就是有那麼一步無法跨過的距離,若將開頭稍微再精簡一點,我肯定會更喜歡。 【一貫的快節奏黑色幽默】 與前作相同,《抽絲剝繭》仍舊是一部以推理為骨架,滿懷諷刺的黑色幽默作品,雷恩強生結合了時下的疫情問題打造出一部節奏明快且敘事流暢,並玩弄起敘事時間,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在娛樂性與觀影體驗上不亞於前作,甚至玩出了新花樣。 但可惜的是,這次少了安娜德哈瑪斯或是克里斯伊凡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去帶動劇情的轉變,整部電影敘事上雖然流暢,但卻少了點令人驚豔的轉折與伏筆,諷刺意味水準到位,但總覺得與前作相比少了點能拍案叫絕的一筆,感覺這次所有發展都在白朗的掌握之中,少了讓觀眾跟著白朗一起剖析真相的關鍵點,較為可惜。 【懸疑片?】 說起懸疑片,或許就會與縝密的犯罪手法,充分的不在場證明,難以想像的作案方式掛上等號,在這點上《抽絲剝繭》為我們展示了在懸疑這條路上,即便你用上的是破綻百出的作案手法,仍具備輕鬆脫身的能力。 「有錢能使鬼推磨」是我看這部電影時最直觀的想法,順便告訴你,有錢,還真的能為所欲為。 電影花了大量的篇幅來形容艾德華諾頓飾演的邁爾斯的富有程度,並一再的提醒我們眾人對邁爾斯的依附與諂媚,以及每個人背後的強力動機,但直到電影結束,除了邁爾斯外,我們對其他角色似乎很難有其他的印象,彷彿每個角色都只是為了彰顯邁爾斯的富有程度而存在的刻板印象,這使得整個角色關係過於平面化,除了與邁爾斯的交集外,我們難以理解角色與角色間的互相關係,讓整個故事有些索然無味。 當然,整部作品想諷刺的核心從未跑調,但過於聚焦的結果反而顯得整體除了諷刺與釋放

隔壁觀影-生活很難,打球更難《必勝球探》/《Hustle》

圖片
運動員的生活從來都不簡單。 Kobe 遇過阿基里斯腱斷裂、歐文曾因骨折職業生涯開始下滑,不少人都知道詹姆斯出身清寒, C 羅也是在水泥地上成長,在高薪與光鮮亮麗的背後,多的是那些還沒來得及發光,就被打入黑暗的運動員。 【在成功之前,多的是付出】 《必勝球探》講述亞當山德勒飾演的 76 人的球探,長年出差,就為了給球隊找到出色球員,而當他在西班牙的街頭發現一名球技出色的年輕人後,求賢若渴的他希望能將他帶回 NBA ,但他們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實力與天分上的問題,透過《必勝球探》,你能感受到運動員除了需要付出汗水與時間外,還需要人脈,時機與一點點的運氣。 整部電影不乏熱血振奮的籃球元素,但更多的是探討為了職業生涯所需要作出的犧牲與付出,當中有需多感人的部分,亞當山德勒再次證明了他不僅有喜劇的靈魂,同時也能把孤獨的靈魂詮釋的很好。 故事從球員的挖掘,到 NBA 的機制,這部電影帶來的不僅是熱血與激昂,更讓觀影者更加了解 NBA 這個籃球最高殿堂的整個運作情況,即便你跟我一樣對籃球一知半解,也能從中感受到這項運動的迷人之處。 【體育不是慈善事業,弱肉強食,叢林法則】 《必勝球探》帶來很多有趣的球迷問題,狀元真的就比較優秀? 為何球隊要選擇順位沒那麼高的球員? 球員、球探與球隊經營者間的關係。 NBA 選秀標準在哪裡? 這些問題在這部電影中都有著墨,也更加增添了整部作品的深度,使其成為一部出色的運動電影。 而這部電影也透露了球場上的殘酷,電影的另一位主角是現役 NBA 球員 Juan Hernangómez ,在電影中他因為前科問題無法順利進入訓練營,但亞當山德勒透過媒體效應,快速讓全美都認識了這位從西班牙來的「 Nobody 」,讓聯盟不得不正視這位話題人物,在同樣的條件下, Juan 肯定更能被看到,也更能進入訓練營,展現自身的價值。 有趣的是就在這篇文章撰寫的前一天, Juan 卻被爵士隊釋出,這名曾拿下西班牙籃球協會 (ACB) 最佳年輕球員獎的球員雖然因為電影被更多人認識,但在 NBA 賽場上,並未因此獲得特殊待遇。 這令我想到 C 羅最近申請離隊曼聯,這名 37 歲的球員獲獎無數,但隨著年齡增長,又有多少球隊願意付出高薪帶走 C 羅,甚至幫助他一圓衝擊榮譽的夢想,以他為核心,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體育從來不

隔壁影評-《巨怪獵人:泰坦的覺醒》無法持續到收尾的震撼之旅

圖片
我總覺得很遺憾,遺憾的是自己沒早點發現怪物宅宅吉勒摩·戴托羅在 Netflix 有如此出色的一部作品,而在看完《巨怪獵人:泰坦的覺醒》後,讓我欲罷不能的立刻找出《巨怪獵人》、《天外三俠》和《傳奇魔法師》的影集,打算好好了解這個奇幻世界! 如果你曾在沒看過《美國隊長》、《鋼鐵人》、《雷神索爾》的情況下直接觀看《復仇者聯盟》,那恐怕就是我看《巨怪獵人:泰坦的覺醒》最直觀的感受! 吉勒摩·戴托羅在這部作品中保持了他的優勢,出色的怪物架構以及十分具備吸引力的傳說元素,而整部作品用一種更年輕,更具備親和力的方式打造了一個宛如《復仇者聯盟》或是 CW 宇宙《無限地球危機》般的豐沛世界,這並不是說我討厭過去《地獄怪客》或是《羊男的迷宮》這樣的呈現方式,但我認為《巨怪獵人:泰坦的覺醒》不僅含有同樣豐富的奇幻元素,在受眾廣度上也有了更大的提升,整體口味上能讓更多人願意嘗試踏足這個奇幻世界! 【《巨怪獵人:泰坦的覺醒》是如何誕生的?】 《巨怪獵人:泰坦的覺醒》由《巨怪獵人》、《天外三俠》和《傳奇魔法師》三部在 Netflix 十分受到歡迎的動畫影集交織而成,當初戴托羅還打算拍成真人影集,如今看來,動畫影集是個出色的想法,在與夢工廠的合作下,三部影集不僅有飽滿的劇情與角色,在畫面表現上也維持了夢工廠一貫的水平,也讓整部作品不僅有足夠的奇幻與緊張元素,也有幽默的肢體笑點。 三部在爛番茄與 IMDB 上綜合評分超過 8.5 以上的影集交織的結果,自然也是打造出了部緊湊節奏,毫無冷場的出色之作。 【拯救世界伴隨的犧牲】 《巨怪獵人:泰坦的覺醒》在開場時就用短短的幾分鐘,貼心的跟沒接觸過影集作品的觀眾科普了背景故事,在正式開始後,雲霄飛車的彎道可說是一個接一個,刺激與高潮可說是完全沒停下過。 英雄沉重的責任、張力十足畫面、濃厚令人膽顫的危機感,在事件中一個個令人心情低落但卻無法停下腳步的犧牲。拯救世界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有所謂的美好結局,需要的不僅是酷炫的裝備、奇幻的魔法、或是團結的信念,有時候更需要一定的犧牲,才能成就和平的願景。而在這部分《巨怪獵人:泰坦的覺醒》可說是表現的可圈可點,充分展現出位在追求和平所需要的付出,以及不得不持續旅程的無奈。 至少幾乎是如此。 【《巨怪獵人:泰坦的覺醒》中的影子】 《巨怪獵人:泰坦的覺醒》整部作品幾乎處處可以

戲劇分享-三個理由告訴你為何你該看《亞森羅蘋》

圖片
認識我的朋友大概都被我推這部劇推到爛了, Netflix 的法劇《亞森羅蘋》以傳說中盧布朗筆下的怪盜羅蘋,刻劃出一個復仇心極強的遺孤阿薩為了洗刷父親的名聲,槓上當地權貴佩里格尼的故事,當中不僅有多處對小說《亞森羅蘋》的致敬,主角歐馬希更是苦練出近乎魔術的脫逃手法,這也讓本劇有了非常高的看點! 以下就以三點來告訴你為何該入這個 Netflix 有史以來最強法劇的坑! 1.      對原著的強烈致敬 我自己本人就是個羅蘋迷,所以更能感覺到路易斯·賴托瑞在劇中埋下的無數彩蛋,以及對羅蘋的滿滿喜愛! 無論是主角阿薩對羅蘋如癡如醉的崇拜,又或是許多場景的取用,都能大大滿足羅蘋的粉絲,從《王后的項鍊》、《 813 之謎》、《奇巖城》等,劇中無處不見小說的影子,就連主角阿薩的名字「 Assane Diop 」也與羅蘋十分相近,連阿薩兒子的名字,也與羅蘋息息相關! 在劇中更揭露阿薩所用的化名,也都是原著中羅蘋曾使用過的假名,更能看出本劇不僅打造出一個現代羅蘋,更是一個給羅蘋迷的巨大饗宴。 或許有人會說阿薩與羅蘋相去甚遠,在性格上阿薩過於易怒,容易迷失焦點,缺乏冷靜,但我認為,如果真的塑造出一個如同羅蘋的人物,這個角色的張力就稍嫌不足了,反而是阿薩這樣的角色,才能讓人感覺到怪盜紳士之中,那做為人的那部分人性與情緒張力,這也是我對這部著迷的部分。 而第二部更是直接將《亞森羅蘋》原著中最精采與福爾摩斯對決的三部曲當作與本劇最大反派佩里格尼鬥智的解謎關鍵,若說這些還不能令原著迷熱血沸騰,那什麼才可以呢?   2.      豪華的陣容打造高分法劇 《亞森羅蘋》的導演找來執導了《玩命快遞》系列的路易斯·賴托瑞,從他之後指導的《出神入化》來看可以知道他對於這類魔術般的手法是有著熱情的,但如果只是他,恐怕難以讓整部《亞森羅蘋》如此精采! 《亞森羅蘋》的主角阿薩是由拿下東京影展和凱薩獎雙料影帝的歐馬希所飾演,而本劇的最大反派佩里格尼的飾演者厄文皮耶,在國際上有著「法蘭西版凱文史貝西」這樣的稱號,兩人在劇中所散發出來的氣場與高智商的謀略過招,都能讓影迷感到一絲寒意與處處驚奇,而底層小民對抗大財閥的劇情雖然老套,但若冠上怪盜與惡毒財團的對決,那可就是不同風味了! 除了他們之外,本劇的配角群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大螢幕也元,無論是得過坎城最佳新人的露蒂温塞尼耶

隔壁影評-潛藏在狂歡下的歧視問題《狂歡四人行》

圖片
大家好,我是老王。 疫情期間,好好在家看串流好嗎?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是目前在 Netflix 的巴西電影《狂歡四人行》,故事可說是非常流水線與公式化,女主角 Nina 帶著自己的三個好姊妹, Mayra 、 Vivi 與 Michelle 前往巴西首都薩爾瓦多參加知名歌手費迪的狂歡節派對,進而引發的一連串故事。 先說一下,《狂歡四人行》雖然被冠上巴西的喜劇電影,但我個人不太認為這算一部喜劇電影,原因是,整部電影我不僅沒有一個橋段有笑出來,甚至完全搞不懂笑點在哪裡!反而是電影中的網紅生態以及隱晦的社會反諷引起了我的注意。 【優劣明顯的《狂歡四人行》】 《狂歡四人行》電影的優劣可說是非常明顯,整部電影都透露著濃厚的南美洲文化與熱情,從激昂的音樂、鮮豔的配色、角色浮誇的肢體動作與聲音中,都能感受到狂歡節的歡樂氛圍,我認為這很好,至少在文化性上我可以透過螢幕感受到巴西的熱情,也能從一些小細節上感受到宗教對巴西人的重要性。 另一個我覺得還不錯的地方是,劇情中雖然提到閨密失和,但在一些小地方上,還是顯示出了四個人對彼此的關心與在乎,無論是四人在激動時的相擁,又或是 Nina 關心 Mayra ,率先回車上拉上她的手,這些細節其實都體現出閨密間的關心,在這四個各有缺陷的女孩身上,這種互補,或許才是最能表現出姊妹情深的。 不過該片的缺陷也十分明顯,首先就是故事非常的公式化,雖不至於到沒有鋪陳,但基本上就是千篇一律的好姊妹出遊,吵架,合好的橋段,給了每個角色如此鮮明的個性,卻沒能好好發揮,導致這些角色淪為功能性的配角,無法給這部電影有更好的襯托,也難讓觀眾對這幾個角色感興趣。 此外男二號薩爾瓦多的半路殺出也非常莫名其妙,從一個導遊,到 Nina 跟費迪傳出緋聞後突然殺出表示愛意,中間沒有鋪陳,只有突兀,讓我都一度懷疑演員是不是拿錯腳本了。 如此公式化的節奏以及流水帳似的敘述方式,搭配上難讓人有記憶點的配角群,實在難以令這部片在我心中有個美好印象。 【有趣的巴西宗教問題】 但在《狂歡四人行》中,我反而是對整部電影濃厚的宗教氣息所勾起了興趣,在巴西,有六成以上的人是基督教,在女主角被帶到受洗場合,接受受洗時,反而是我整部片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此外 Mayra 在迷路時也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說出宗教性質濃厚的台詞,這段沒能繼續深入,我個人

隔壁影評-在家防疫,你需要一部夠ㄎ一ㄤ的電影《米家大戰機器人》

圖片
大家好,我是老王。 我必須要說,《米家大戰機器人》這部電影 2020 年時沒在電影院上映真的是太可惜了,但即便換到小螢幕,也仍舊無損它的精采! 如果你喜歡動畫電影,如果你喜歡一堆迷因,如果你想看 3D 與 2D 的完美融合,又或者,你只是在防疫期間需要一些酷酷的東西來讓你捧腹大笑,《米家大戰機器人》都能完成這些需求。   《米家大戰機器人》講述凱蒂與瑞克在生活中有諸多的摩擦,凱蒂希望自己的興趣能得到父親瑞克的認同,但瑞克出於擔心,往往忽略了女兒的需求。 在凱蒂要上大學的前一天,瑞克自作主張的想來一場家族旅遊,卻意外碰上了新上市的機器人大暴動,米契爾一家成了全世界最後的倖存者,肩負起拯救全人類的責任,否則地球將被一群分不出豬、狗、或是吐司的機器人所統治。 【滿滿的迷因】 《米家大戰機器人》能帶來 109 分鐘歡樂的一大原因,就是他跳脫了平面與立體的框架,甚至將現實元素加入進去,這也造就了整部作品不受平面或是 3D 動畫的框架,能大玩特玩所有的迷因,光是那隻黑猩猩的合成就能讓我捧腹大笑。 不僅如此,《米家大戰機器人》還將大量的迷因梗圖套用在主要角色身上,尤其是米家的狗狗麻糬,如果沒有這隻狗,這部片的趣味程度絕對是會有斷崖式的下滑,不管是誰加入了這條土司,都值得獲得一個榮譽獎章。 【對人類與科技產業的反諷】 《米家大戰機器人》套用了從過去到現在都很常被使用的梗,那就是如果人類被機器所統治,但在這個模式下,卻給了整起事件一個新的定義。 不僅諷刺了人類對於科技的過度依賴,更是將那些打著科技進步,實則竊取用戶隱私藉此牟利的科技公司都拿出來鞭打一頓!更指出人類對於科技產品的不友善與習以為常,透過幽默風趣的冒險旅程,實則探討過度仰賴科技的硬核問題,給機器統治人類一案給出了新的想法,激發出自然派與科技派的新火花。 誰說網球拍就不需要科技協助?最終我們還是需要一把萬用的螺賴把! 【親子關係新定義】 撇除機器元素與搞笑成分,《米家大戰機器人》同時也是一部暖心且給予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有充分啟示的親子作品。 就像是機器與人類難以互相理解,凱蒂與瑞克的父女關係在初期同樣難以得到緩解,這當然與兩人分別屬於大自然主義以及科技主義有關,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兩人都沒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量。 就像是孩子很難去理解父母為了自己犧牲了什麼,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