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家庭片」標籤的文章

簡單卻真摯的《我的成年禮,誠摯不邀你》/《You Are So Not Invited to My Bat Mitzvah!》

圖片
亞當山德勒,這個名字曾經代表著喜劇的一片榮景,但近年他卻在與 Netflix 的合作中展現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屬於青少年的電影】 有別於過往青少年電影聚焦在愛情、成長、友情三大元素,《我的成年禮,誠摯不邀你》將主題聚焦在了焦慮上。 13 歲女孩對自身容貌的焦慮、對友情的焦慮、對認同感的焦慮、對家庭的焦慮,是做自己,還是做大家喜歡的自己,亞當山德勒女兒桑妮山德勒盡己所能地展現了屬於她這個年紀的痛苦與糾結 從與好友的親密到決裂,從對校園男神的迷戀到看透,透過成年禮這樣一個猶太人格外重視的盛大活動來做為主體,但當中承載的,卻是青少年對於自身選擇的迷茫,與不安和焦慮。 【全家出手,成績共有】 亞當山德勒的作品一直是叫好不叫座的那種,觀眾很愛,但爛番茄或是 IMDB 上的數字都不怎麼漂亮,而這次亞當山德勒退居次角,讓小女兒桑妮桑德勒擔綱主角大任,雖然桑妮的演技略顯生澀,但仍很好的呈現了這個年紀獨有的情緒化與對周遭的敏感和脆弱,另外大女兒莎蒂同樣在劇中有所表現,屬於跟亞當山德勒一樣,戲份不多,但卻能給予作品正面笑果與正向影響的潤滑角色,而妻子傑姬的表現則較為影薄,或許也與她飾演的為桑妮的好友母親一角有關。 而這次全家一起出手,也讓電影斬獲了不錯的成績,不過觀眾反饋反而略顯平庸,電影中有諸多的猶太元素,對該種族的觀眾來說或許格外有感,但對我來說可能就比較無感,只能將感受投注在桑妮對於生活的無聲吶喊中。 【錯誤後的笑容】 在成長的路上,誰沒有犯過錯,誰沒跟朋友吵過架,電影雖然強調了桑妮對於好友的重視,但在更多鋪墊上,我認為這一個小時又 43 分鐘的電影是在闡述她認清自己的過程。 認清自己是看上了多麼幼稚的男孩,認清自己是如此膚淺與好友決裂,認清自己因為失誤,從而成為邊緣人的過程,並在認清後,盡己所能的去彌補挽回。 你不知道明天與未來哪個會先到,這是我最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既然如此,何必讓無謂的面子問題影響好友的感情,為何要因為一個幼稚的男孩喋喋不休,生活很難,當個漂亮的女孩更難,何不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每一刻都難以忘懷。 👉 看了不用負責的IG 👉 需要點讚支持的影評粉專

末路明花《藍甲蟲》/《Blue Beetle》

圖片
如果之前的DC作品都這麼拍,那就算沒辦法像隔壁棚一樣賺得盆滿缽滿,至少在粉絲心中還能有些回饋與情懷。 至少對我來說,看到海梅跟卡吉塔互相嘴砲我就很滿意了。 【DC的”首任”藍甲蟲】 這次的《藍甲蟲》電影主角海梅雷耶斯是最廣泛意義上被漫畫與DC迷們所認識的藍甲蟲,除了因為他在泰坦中的活躍表現外,另一大重點則是因為海梅是實質意義上DC的第一位藍甲蟲,而他的兩位前輩丹·加勒特與泰德·科德的故事雖然都非常輝煌,但都沒能在一開始就加入DC的故事中,泰德·科德甚至沒能被卡吉塔選中,可說是最慘藍甲蟲了。 劇情主要圍繞在海梅首次接觸到聖甲蟲以及與家人間的深厚羈絆,這次電影很聰明的將海梅與其家人的背景稍作修改,除了主角海梅從高中生變成大學生外,妹妹米拉格羅也從小孩子一舉抽高為青少年,家人的比重也大幅加重,除了把奶奶變成帥氣的荒野大鏢客外,也透過海梅與父親的交流,巧妙地融入了墨西哥對於亡者的尊重與慶賀元素,在我看來,文戲部分除了某些橋段較為矯情外,幾乎可算是可圈可點,無論在情感面與情懷面,都顧及得宜。 【沒借鑑不義聯盟我死都不信】 這次藍甲蟲流線體的造型與光害十足的效果我個人是挺買單的,要說沒被最後那流暢的戰鬥畫面驚喜到更是騙人的。 藍甲蟲的打鬥畫面之流暢不禁讓我想到知名遊戲《Injustice 2》其順暢度十足,卻又有著足夠的爆破力與效果張力,讓打鬥看起來既順暢又舒服,雖然與拳拳到肉的爽快感或是火力全開的武裝展示有所不同,但流暢在各種不同的武器上做切換,不僅讓打鬥畫面看著舒服,同時也凸顯了海梅這個版本的藍甲蟲特色,畢竟武器隨意化形這點,可是前兩代前輩沒有的福利。 【倡導著平等,卻也走上了街頭】 《藍甲蟲》電影在美國的首周票房來到2500萬美金,在墨西哥等地也達到了200萬美金的票房,可說是近期的超級英雄電影中票房表現較為亮眼的,此外在爛番茄上有著高達92%的爆米花指數,IMDB也給予了將近7分的表現,雖然不能說是所向匹敵,但至少是有了個好的開始。 而電影中除了強調家庭觀念外,也倡導了勞工階級與大資本集團在資源與環境上的不對等,諷刺的是,在電影中所呈現的不對等情況,如今也真實的於好萊塢上映著。 Gareth Dunnet-Alcocer作為《藍甲蟲》電影的編劇,在電影首映會上不僅為走上紅毯,同時還現身於華納的片廠前擠身罷工前線。 拉丁裔的他表示,拉丁裔在美國大多為外來移民,為聲量較小,

直線誰都會,難的是彎道《我和我的賽車老爸》

圖片
作為台灣首部以拉力賽為主題的作品《我和我的賽車老爸》以溫情的方式拍攝出了賽車手背後的另一種面向,結合了夢想、親情與現實,整體溫暖又不失層次,可說是翻開了台灣電影更多的變化篇章。 【家人誰都有,難的是相處】 《我和我的賽車老爸》以家庭角度主導整部作品,以賽車為輔,父子關係為主.架構了整個故事。其中周大隆(溫昇豪飾)與周宇冬(陳少卉飾)父子關係尤其動人,作為素未謀面的父子,兩人的相處從陌生到熟識,其中的碰撞,摩擦,淚水與汗水,令不善言辭的周大隆一度想要放棄這段關係。 直到身陷過往傷痛的賽車手阿駿(陳澤耀飾)意外闖入兩人的生活,成為了兩人間的潤滑油,才造就了這樣獨特又與眾不同的家庭關係。 而從小崇拜賽車手的周宇冬,也因為阿駿的出現,逐漸走出失去母親的傷痛,願意開口訴說自身的寂寞與害怕;也因為看到了周大隆努力的背影,對這個父親產生了依賴,認同與崇拜。 【倔強誰都行,難的是認輸】 “ 我承認我剛開始不懂得如何跟孩子相處 ” “ 我承認我曾認為你是個累贅 ” 在生命的過程中,誰沒有過這樣一股倔強,不肯示弱,逃避困難。 但唯有正面面對過去的失敗,才能跨過曾經的傷痛,走出新的可能性。 船要入港,人要回家。某方面是否也是告訴著每個人,人終歸是要面對自己的內心。 電影中最主要的兩個角色無疑是周大隆與阿駿,他們都有自己需要面對的課題,家庭與過去,而他們在剛開始,也缺少了傾聽自己內心的一堂課,一昧的倔強,讓自己撞的遍體麟傷。 令人意外的是,除了主角,作為重要配角的邵雨薇與檢場所飾演的角色也都有各自的過去需要面對,這讓這些角色雖然戲分有限,但卻能在適當的情況下出現,讓整部電影的畫面感與飽滿度一直維持在溫馨的氛圍中,雖然說能理解角色的孤獨,卻在畫面上感受到一股溫暖捧撫著每個角色,讓他們都有最善良看待世界的方式。 【賽車誰都行,難的是融合】 僅於幾年前自編自導《漂港》一作,其餘皆是短片創作的張書瑋,過去就多次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對於親情這項元素的愛戴,除了在《我和我的賽車老爸》中能看到親情方面的描寫深刻動人,在《漂港》、《離散》這些作品中,也能看到親情元素的比重與渲染力更為令人印象深刻。 而《我和我的賽車老爸》中更將親情元素與熱血、夢想等主題相結合,打造出與眾不同,又令人倍感溫暖的賽車作品,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場起死回生的車賽,由低谷逐漸提速,

印度女孩的逆襲《好想做一次》/《Never Have I Ever》

圖片
青春度滿點的校園作品一直是我放鬆時的好選擇之一,而最近意外發現的《好想做一次》不僅結合了美國高中生青春、瘋狂又熱愛自由,展現自我的特點,同時也觸碰了家庭關係、宗教認知、自我探討與PTSD、酷兒等議題,內容之豐富,節奏之明快,絕對是我個人會推薦的校園生活類喜劇類型。 作品本身講述印度裔的美籍高中生 迪薇·威舍庫瑪 的校園生活,在高一失去父親後,她與小夥伴一心想達成自己心目中期許的模樣,與校園男神派克斯頓來一場眾人稱羨的完美愛情,打敗課業上時時與她作對的死對頭班,並盡己所能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 【少數族群的精緻陣容】 作品本身的一大特點在於,主要角色群有絕大多數來自於少數族群,日裔美籍,亞裔美籍,印度裔美籍,深色皮膚的理科女性與酷兒運動員族群,這陣仗堪比文化大熔爐。 而這樣的文化組成也成為本劇的一大看點之一,文化間的碰撞議題與印度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推動劇情的一大助力,這些元素也讓該劇在撥出後收到了諸多正面的評價,被認為是好萊塢塑造南亞角色的分水嶺,並打破了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 【標題的巧思】 《好想做一次》的原文片名為《 Never have I ever 》,每一集的標題都是「 Never have I ever......XXXXX 」,這或許會讓許多跟我一樣愛看美劇的朋友有種熟悉感。 Never have I ever 是一種非常熱門的一種 drinking game (飲酒遊戲),玩法是每個人輪流說出自己沒有經歷過但非常瘋狂的事,譬如「我從來沒有跟朋友的家人親熱過」、「我從來沒有試圖逃離警察的攔截」、「我從來沒有因為好玩按過火災警報器」等。而這時現場如果有人做過這種事,他就必須喝下一杯酒。 而這樣的語法成為了《好想做一次》每一集標題的巧思「我從來沒有 ……. 好好道過歉」、「我從來沒有 ……. 背叛朋友」、「我從來沒有 …… 擺脫處女之身」、「我從來沒有 ……. 覺得自己像個印度人」,這些都是每一集的標題,也都是每一集的主題, 這些瘋狂或許會更加堅定迪薇的瘋女人設,但同時也讓人注意到,正是這些「我從來沒有 …… 」,恰恰組成了每個人內在最大的渴望,而在最後一集迪薇父親的再度出現,我個人認為一方面暗喻著迪薇「從來沒有 ……. 忘記父親」、同時也「從來沒有 ……. 嘗試過與父親道別」。 【瘋女人設】 女主角迪薇的瘋女人

那些所謂的真相《怪物》/《かいぶつ》

圖片
《怪物》是是枝裕和最新的作品,除了紀念日本配樂大師阪本龍一外,整部電影用三種視角,一段故事,卻訴說了無盡對於自我、真相與認知上的差異性。 【 三段視角 】 電影從一場大火開始,卻以一場暴雨結束,三段故事的交互堆疊下,在前期給人一種羅生門的既視感。但隨著第三段故事,我們從對於「怪物」的猜忌,轉為對孩子間純真的憐惜,也帶了一絲恐懼。 故事分別從麥野母親、保利老師與麥野湊三人的視角出發,三人看到的真相互不相同,同儕、校方、家長、隨著輿論起舞的人們,誰才是「怪物」,又或者,誰不是怪物。 在片名出現後,是否我們就已經陷入了互相猜忌的圈套中? 【 強強聯合的放逐感 】 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是衝著是枝裕和跟坂元裕二、坂本龍一三人的夢幻陣容去觀看這部作品的? 該片延續了是枝裕和對於非典型族群的關注,並投入了日本影壇少見的酷兒元素,在大膽嘗試的同時,透過了孩童的純真,賜予該片在結尾處透露清澈與透明感。 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宛如經歷一場暴雨後,漫步在雨水沖刷的大片草原上的通透感。故事情節與諸多問題雖然隱晦,但卻不會令人抑鬱,反倒是能感受到角色對於各自立場的徬徨與焦躁感,而每一段故事令人感到矛盾的地方,在第三段故事也有撥雲見日的舒暢感,透過孩子的純真去帶到酷兒議題對於自身的好奇與不同的方式也十分巧妙,可說是囊括了校園、社會、家庭、與性取向等元素,卻又能融洽處理的溫潤作品。 最後搭配坂本龍一的《aqua》,彷若讓每個故事中寂寞的靈魂,有了喘息後的寧靜。可以說整部電影如同俄羅斯套娃一般,一層層的深入核心,但單獨拿出來,也都是值得思辯的巧妙之作。 【 何謂正常 】 人換了豬腦,那是人,還是豬? 這段話反覆出現在電影中,隨著星川的父親出現,我們回過頭似乎能發現,無論是保利掛在嘴上的「男孩子...」又或是麥野媽媽常提起的「正常就好」對兩個對於自我認同還在摸索的孩子來說,都是社會框架給予的限制,導致了孩子無法說出自己想說的,只能如同喬凡尼一樣,躲上了列車,並期許在重生後的世界中,自己會成為大人口中的「正常」。 在《小偷家族》後,是枝裕和曾被評價為過於溫柔,少了銳利感,但我反倒認為恰恰是銳利的洞察力,才能讓其導出《怪物》,《嬰兒轉運站》這樣的作品,用溫柔的的臂膀,接住了在社會中最被人忽略的一塊,就像是這次以純真,迎向名為社會與正常的暴風雨,孩童的純真就如同植物,在狂風暴雨中仍能頑強綻放,迎接光芒,或許這個

溫暖的生命之旅《超難搞先生》/《A Man Called Otto》

圖片
翻拍自瑞典電影《明天別再來敲門》的《超難搞先生》,找來風格多變的德國導演馬克·福斯特與奧斯卡得主湯姆漢克,陣容似乎不差,但在呈現上,似乎沒能貫徹體現作品中的難搞一詞。 【管好你自己】 電影講述社區中對凡事都看不順眼的奧托在失去妻子後性格更加古怪,被迫退休的他企圖結束自己的一生,但對門搬來的鄰居三番兩次展現熱情,直到融化奧托那拒人與千里之外的心,誕生了一段獨特的友誼。 湯姆漢克確實將奧托難相處的一面極盡所能地展現出來,無論是對於社區大小事務的干涉,又或是拒人與千里之外的冷言冷語,以及時常出現的暴怒舉動,都能讓人深切感覺到,奧托是個難相處的對象。 但與之相對的,奧托並非「無法溝通」用通俗點的話來說,他就是個老頑固,但並不是壞人,而如何軟化這個老頑固,以及了解這個老頑固的內在,成了本片的重點。 【愛情與友情的雙重打擊】 電影中約有 2-3 成的比例為奧托的回憶畫面,我們能發現奧托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他或許本來就是個固執的人,但絕非油鹽不進,但隨著妻子發生意外,好友與他漸行漸遠,奧托的生活逐漸失去重心,當唯一能令他轉移注意的工作也離他而去時,對凡事都看不順眼,也知道自己不受周遭待見的奧托自然失去活下去的動力。 【生命的熱情】 奧托的生活令我腦海中閃過皮克斯作品《靈魂急轉彎》的 22 號 ,對生命失去熱情的奧托與 22 號如此相似,而想幫助奧托找到他的熱情,一個聒噪但絕對熱心的鄰居肯定是必要的,於是瑪莉莎一家承接起了這個角色。 而透過電影我們也能發現,奧托雖然難搞,但對公眾事務的熱情難以掩蓋,就是俗稱的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而整部電影看下來,他最不關心的,似乎成了他自己。 對他人生活的關心,對社區的責任感,才是阻礙他一次又一次自殺的主因。 【忘年之交的可貴】 在經歷種種困難後,瑪莉莎一家順離擊碎奧托這顆大冰塊,而真相也讓奧托與同社區的好友冰釋前嫌,電影最後的雪佛蘭也成了奧托開放心胸的象徵!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便社區中不少人對奧托的性格有所微詞,但所有人都認同奧托對社區的付出,以至於在地產商找上門時,整個社區與當地媒體都站在了奧托一方抵制地產商,這樣小蝦米鬥倒大鯨魚的橋段我想無論放在哪個時期都會是大快人心,而在結局上,奧托的死亡也以一種溫暖的方式呈現,讓整部作品從一開始的冷冽,配色上的冷色調,隨著時間軸隨之回暖,最後成為

擱淺《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

圖片
《The Whale》帶給我的感受不亞於我當時花了四個小時看完《大象席地而坐的惆悵》,布蘭登費雪回歸大螢幕帶來的是與過往不同,從表面轉往內在的波瀾壯闊,更在同志議題的處理上是如此的自然且動人,小成本成就了令人過目難忘的作品,令人淚腺失守。 【簡單卻令人動容】 《The Whale》講述失去伴侶的同志父親因悲慟過度造成暴飲暴食,令自己成為體重高達272公斤的高危族群,在身體不段釋出警訊後,他嘗試修復與女兒的關係,並試圖面對自我過去的一切行徑。 香港將這部電影翻譯為《鯨》,相較於台灣的翻譯,我更喜愛《鯨》這個譯名,在《The Whale》中,我們能看到的不僅是布蘭登費雪飾演的查理試圖修復父女關係,更多的是查理在面對了解他的人,試圖了解他的人與不了解他的人時,那種釋然,從逃避到坦然的過程。 【周洪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一名亞裔臉孔的好萊塢演員,周洪雖然較少擔當主角,但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卻是極具說服力,無論是在《五星饗魘》中表現的偏執,又或是在《The Whale》中面對親人與好友的離去和任性,都能說服自我成全放手的釋然與過程中強烈的保護慾。都能強烈的令人感受到周洪在角色情緒醞釀上的厚度。 當中他與布蘭登費雪的數場對手戲都能看出兩人都是極盡心力的為了彼此去著想,即便需要橫跨大雪為對方買來物資也在所不惜,在周洪飾演的麗茲身上的,似乎是她極盡全力的在幫助著查理。但回頭看看,被家庭拒於門外,痛失手足無能為力,查理似乎成了這個世界上唯一能讓麗茲痛哭的那棵樹洞,相較於無名的父母,找到方向的哥哥與查理似乎更像是她的家人,二度讓家人在自己眼前以極近自虐的方式離世是多麼悲痛的體驗,或許是更難令人想像的。 【白鯨記】 比起藥物,美麗的文字更能平復查理高血壓帶來的心臟絞痛,而最有效的,則是女兒八年級時撰寫的文章,該篇文章是世界名作《白鯨記》的讀後心得,在文字中,查理的女兒艾莉將白鯨莫比迪克形容為蒼白龐大的怪物,這樣的描述似乎也與查理的外在形象不謀而合,蒼白且龐大,如同怪物般令人畏懼,甚至連查理巨大的哮喘,都與鯨魚的低鳴不謀而合;但在這高聳遮光的身軀中,又有誰願意停下來了解怪物內在的脆弱,又或是大多數都像是披薩小哥一樣,留下一句「Oh!My God」 整部電影僅用了極低的預算(300萬美金)進行拍攝,也因此所有的場景都在查理的小屋中進行,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小屋中陰暗且髒亂,房間內四處懸掛著

差強人意的賀歲片《詐團圓》

圖片
作為賀歲片,不知道哪時開始都會與喜劇掛上鉤,這次的《詐團圓》則是披著喜劇外皮,講述親情的電影,但整部片看下來,老實說我連說出差強人意四個字都有點勉強。 【弔詭的劇情】 《詐團圓》本身有著非常弔詭的劇情節奏,劇情講述唐人街的詐騙三人組,王芸、 Jason 和華仔盯上了世界知名陶藝企業董事長莊黃淑美,讓 Jason 假冒莊的孫子,三人來到台灣想要大片一筆的故事。 電影開頭動畫不知道為什麼會讓我想到 2000 年左右的賀歲片、《千王之王》、《嚦咕嚦咕新年財》之類的,設定上陳昊森飾演的 Jason 玩得一手好牌,但整部片除了看他用魔術手法把 牌 變過來又變過去外,基本上這個技能有跟沒有一樣。 前期劇情真的只能用混亂來形容,受邀到台灣的王芸等人與邀請他們的莊董事長各懷鬼胎,但入住莊家沒多久,年輕一輩就打成一片,半點沒有大企業繼承人的模樣,但要說傻,似乎裝傻的本領又難以逗笑觀眾,導致不少橋段有些尷尬。 而整部電影與其說是角色推動劇情,不如說是劇情強行推著走,推著大家吃團圓飯,推著董事會到來,推著一個又一個好像有那麼一回事但又似乎沒什麼必要的情節一個個發生。 而在荒唐的劇情過後,編劇又強行塞入煽情橋段,老實說真的很難入戲,反而顯得哭成一片的橋段更顯尷尬,無論在搞笑或是催淚部分,《詐團圓》都很難談得上成功。 【《詐團圓》想追求什麼?】 邰哥與淑芳阿姨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而兩人恰好也負責了電影中喜劇與溫情的兩個部分,但就像是說相聲需要捧逗,孤掌難鳴,兩人在表演上都欠缺能夠接梗與互動的角色。 最明顯的當屬邰哥,只能一直被拿來開一下劉德華的玩笑或是獨自做些效果,裝瘋賣傻,略露色相,但在這方面,邰哥還是差了過往賀歲片少不了的豬哥亮大哥一大截,少了能將整個場子控住的本事與角色魅力,倒置以往看起來幽默搞笑的邰哥,在這部作品中難有亮點。 而淑芳阿姨由於個人戲較多,表演水準一直都在線上,可惜真的能與她對上戲的,在這部電影中可說是寥寥可數,謝瓊煖勉強算得上是一個,兩人在結尾的對手戲也是整部電影中最過癮的,雙方的哭戲與眼神都震攝全場,與前面的嘻笑打鬧高下立判,而在這之後隋棠的個人飆戲就顯得吃虧,至少情緒張力沒能征服我。 好在電影在進入後段後有點倒吃甘蔗的味,情節總算是規矩的安排上,沒再讓演員們放飛自我,否則還真的是不知道怎麼收尾。 【細節都搞不定】

隔壁觀影-生命是一條沒有方向的旅程《嬰兒轉運站》/《브로커》

圖片
是枝裕和一直很喜歡探討社會潛在的問題,《小偷家族》是,《嬰兒轉運站》也是,只是場景從日本轉移到了韓國,社會本質的問題仍舊沒有改變,充斥著無奈,在艱苦中索求一點點笑容。 【什麼是《嬰兒轉運站》?】 自2009年開始,首爾由教會發起在門口設置嬰兒箱的舉動,避免未成年女性或單親媽媽因無力扶養,將嬰兒遺棄的悲劇發生,希望透過嬰兒箱,拯救每一個可能消逝的幼小生命。 根據統計,每年有超過200名嬰兒被丟到嬰兒箱,但仍有大量的嬰兒沒能透過嬰兒箱活下來。2020年11月,韓國就發生20歲的小媽媽將嬰兒放在距嬰兒箱一步之遙的水桶上,導致嬰兒身亡的事件,而《嬰兒轉運站》某方面來說,也是以此事件作為契機點,發展出交織了人口販賣、賣春、黑道、孤兒等問題的聯結網。 【宋康昊X姜棟元,嬰兒仲介的奇幻之旅】 要說專業,宋康昊與姜棟元絕不是什麼專業的人口販子,但要說不專業,這兩人似乎也沒那麼不專業。 電影中不難發現兩人相較於錢,想要的是更純粹一點的東西,姜棟元透過協助販賣嬰兒撫平自己內在被遺棄過的傷口,宋康昊則是透過金錢希望能挽回已經失去的家庭。 有趣的還有裴斗娜飾演的秀珍以及小男孩海東。 是的,海東,這個孩子太討喜了,不僅是誇口說自己要成為第二個孫興慜,更在旅行中展現了只有孩子能展現出的價值,給這段旅程帶來更多的歡笑。 我相信他是知道的,知道過了那條界線,自己被領養的機會渺茫,才會義無反顧地跳上箱型車,半威脅半強迫地加入這趟旅行,而這段短暫的旅程,也成了他對「家庭」的重要回憶。 秀珍則是我認為整部片最有魅力的一個角色,明明滿口的女權主義,但在內心深處,仍透露出一絲柔軟,一點撒嬌,與對孩子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感。 我甚至在想,秀珍之所以會對素英的態度那麼差,或許是帶著一種,「你獲得了我想要卻無法要的東西,為何還要遺棄他?」的情感在的。 這段旅程,成員不僅是廂型車內的五人,追趕的秀珍與同事,我認為也是這趟奇幻旅程的一部份,而透過這趟旅程,也更能讓人看到每個人內心的執著。 【最後的手是誰呢?】 最後的手是誰呢? 相鉉?還是東秀? 這個答案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吧,對我來說,那雙手恐怕是東秀。 就像是相鉉說的,「他們已經不需要我了。」 在這些渴求家庭的人中,相鉉是唯一的異類。 素英、海東、東秀都沒有選擇,他們都渴望家庭,但卻被命運捉弄,甚至在某方面來說,就連秀珍也是如此。 但相鉉曾擁有家庭,卻自己親手將他粉

隔壁觀影-可見的未來《餘命十年》/《余命10年》

圖片
如果可以,你會想看到自己的未來嗎? 即便未來一片黑暗,充滿絕望與無奈,你仍願意.苟延殘喘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嗎? 【《餘命十年》,作者的真實故事】 由小松菜奈和坂口健太郎共同主演的《餘命十年》,講述罹患不治之症肺動脈高壓的患者茉莉在20歲就得知自己僅剩十年的壽,面對生命與病魔共存的十年點滴,同時也是作者小坂流加的真實經歷。 該書於2007出版,並於2017年再版,加入了更多面對病魔時的絕望與無奈,在電影中能看到小松菜奈在面對人群與家人時展露的溫暖笑容,與獨自在桌前擺放藥盒的寂寥呈現顯著對比,也透露出無法與人分享自己內在的害怕與無力的心境。 原作除了茉莉與阿和的情愫外,更花了大量篇幅講述茉莉與家人共同面對死亡與病痛的情境,而電影中松重豐那深沉而又堅強的背影,婉美襯托出身為一名不善言辭的父親,所能表現出來的關心與日本社會所賦予男性的高大形象。 電影中茉莉唯一一次的爆發,與其說是對著家人宣洩,更像是對著自己與命運進行宣洩,怒罵著這十年間壓抑在內心的孤獨,怒罵著成為家人負擔的自己,而在釋放過後的那聲「ごめん(對不起)」聽起來是多麼的無奈與寂寥。 【如果可以,請拿我進行人體實驗吧!】 在電影中,對生命不抱希望的茉莉,對主治醫師提出了希望能奉獻自己的餘命,盡到最大的效益這樣的想法。 早在拿到那台DV的那刻,茉莉早就知道自己的未來,即便一直都知道特效藥是自己與醫生間的玩笑話,但仍用笑容進行回應。 淡泊無味的人生,真的平淡的不如死亡,在看到姊姊出嫁時的幸福,以及蹲在廁所時聽到的閒言閒語,都時時提醒著茉莉,那些都不存在於自己的未來。 大口喝酒,在居酒屋吃著炸雞、比薩、串燒、抱著馬通混雜著淚水與嘔吐物,這樣的放肆,也不被允許存在茉莉的生命中。 而那些不被允許的事項,在全都做過後,茉莉笑著說出「如果我這條命,能為與我有共同遭遇的人做出一點改變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 那時的笑容,竟仍是那麼的溫暖,暖到令人鼻酸。 【如何評價《餘命十年》】 《餘命十年》是一部很日系的作品,當中的內容與鋪陳不難令人聯想到《戀空》、《一公升的眼淚》等作品。 但藤井道人不愧是日本新世代的新銳導演之一,在整部作品情節的掌控與情緒的飽滿度上都可說是無可挑剔,加上電影中數場美如畫的長鏡頭定格畫面,都能不斷強化主角茉莉的生命美麗但脆弱的印象。 若以甜品來說,《餘命十年》如同水信玄餅般美麗而透明,本體平淡無味,但透過優秀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