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災難片」標籤的文章

封印心中的傷痛《鈴芽之旅》/《すずめの戸締まり》

圖片
  先說,我是犬派,沒有貓咪濾鏡,但即便脫去這層濾鏡,《鈴芽之旅》仍舊是新海誠有關災難的三部作品中我最喜愛的一部,即便我仍認為在翻譯上,鈴芽的門鎖可能更好一些,但這種事本來就是各有所好的,不是嗎。 【新海誠的災難三部曲】 《鈴芽之旅》講述高中生岩戶鈴芽遭遇自稱閉門師的大學生草太,關門過程中鈴芽意外拔出封印「門」的要石,害阻止門後會引發地震「蚯蚓」的封印失效,令草太成為三腳座椅,為了幫助草太恢復原狀,鈴芽踏上尋找變成生物的要石,並關上全國各地「門」的旅程。 從《你的名字》到《鈴芽之旅》,三部作品分別詮釋了隕石、豪雨與地震三種災害,共通點除了都與天災有關,提倡自然外,更都是以女子高中生為主角,劇情上也描寫了青澀的情愫與青春期女性徬徨到堅定的情感變化。 從《言葉之庭》與《秒速五釐米》到《鈴芽之旅》新海誠從青春期的男性轉換為從女性,也從少年少女的曖昧融合成對自然天災的敬畏。   【百年追思巡禮】 《鈴芽之旅》中除了已經提到爛,新海誠那美如畫的絢爛背景外以及強到不行的建築風格外,也花了不少心思在旅行上。 從鈴芽旅行的腳步我們會發現,宮崎、愛媛、神戶、東京,皆是日本史上發生過重大地震災害的地區,分別是日向灘地震、伊予灘地震、阪神大地震與關東大地震( 1923 )年,而關東大地震發生的時間恰好與鈴芽抵達東京後,草太口中所說百年前蚯蚓造成的龐大災害不謀而合,同時也是日本史上少有震度超過 8 級的超級地震。 而鈴芽的故鄉在維基上為仙台,但我個人從劇情推斷上認為更可能為岩手縣,一來東京與仙台距離車程約為四個半小時,到岩手縣則要六個半小時以上;二來從 311 震央推斷,當時災害程度岩手縣恐怕更勝於仙台。 而鈴芽的這段旅程,也如同是走過了日本百年來的地震史,宛如一場地震史的追思巡禮,充滿了敬畏,也提醒著日本人過往慘痛的記憶。 【常世】 電影中我們能看到,在時空共存的常世中盡是斷垣殘壁,野火地鳴,蚯蚓躁動,鑰石疲乏。 暗紅的蚯蚓彷如在這漫長時空中人們對於地震恐懼的記憶,隨時準備破門而出,提醒人們天災的可怕,而鑰石則像是人們對於神明祈願具現化的祝福,一而再再而三的壓住埋藏在大地中那可怕的回憶,但隨著時光過去,人們逐漸忘了地震的恐怖,鑰石逐漸失去了法力,那對於地震的恐怖再度化為蚯蚓,再度讓人們記起值得敬畏的天災。 開門,往如讓恐懼回憶席捲。

電車難題《敲敲門》/《Knock at the Cabin》

圖片
奈沙馬蘭這幾年似乎一直在反轉與平庸間來回跳躍,當我認為《詭老》的反轉發人省思時,《敲敲門》的平舖直述又令我感到有些困惑。 【無私與自私的天平】 這世界上不缺乏道德制高點的評論,但當自己真成為列車長時,才會驚覺電車難題是多麼令人糾結的選擇。 電影《敲敲門》便是最好的例子,同志伴侶雷納德與安德魯帶著女兒溫遠離塵囂來到戶外想渡過一個美好的假期,釣著魚、泡著水、抓著蟋蟀,突然就被人綁在椅子上成為人類救世主。 不得不說,奈沙馬蘭在驚悚題材與緊張氣氛的塑造上還是很有一套的,一座與世隔絕的小木屋,逐間自我犧牲的陌生人,少數幾人的劍拔弩張,沒有過多動作,但仍將場面塑造的張力十足。 而關鍵的問題是,在如同邪教徒的四人一一將末日訊息展現與三人眼前時,相信與否,拯救與否甚至犧牲與否,成為了整部作品最關鍵的問題。 如果我們順著一般情境去思考,肯定是覺得對方是嗑嗨了的神經病,但隨著故事脈絡又會對事實如此動搖,進而對收尾感到一絲惆悵。 但若你跟我一樣,自始自終都順著四位陌生人的思路,整部電影又突然變得有些乏善可陳,並非拙劣,但卻再度跌破奈沙馬蘭應有的水準。 【Batista成為唯一亮點】 脫離漫威宇宙後,Batista證明了它除了是個好的摔角手,好的復仇者外,他也同樣能成為一個好的演員,但挑角色的眼光還需要磨練一番,近幾年Batista出演的作品不算少,但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大概只有一半,這次的《敲敲門》對我來說就是好的那一半。 宛如陌生人領導者身分的Batista,雖然擁有眾人中最粗曠壯碩的外表,但卻是所有人中最柔軟堅定的,無論是他蹲下身與溫的互動,或是在過程中不斷去阻止衝突,以說服的方式來溝通,直到最後也不誤傷任何一人,卻也堅定自身的立場,這樣的鐵漢柔情形象成了整部作品中最中立也最令人深刻的角色。 他能去體諒整個事件本身的荒誕,但又需要盡自身的使命,溫柔,反而成為推動它成為領導者的核心,他需要保護自己的學生,更需要以自我的犧牲,換取人類的未來。 【天啟四騎士】 自電影後段,劇情暗喻四位陌生人,似乎對應了聖經中的天啟四騎士,饑荒、瘟疫、死亡和戰爭;四位陌生人所釋放的天災,洪水、病毒、空難與烈火,這也讓整個故事蒙上了濃厚的一層宗教色彩。 「三人中需要選出一個犧牲者來獻計拯救人類。」這樣荒謬的設定卻隨著劇情一分分的堅定起來,觀眾看到的不僅是驚悚與懸疑的過程,更是看到從斥之以鼻到堅定不移的信仰

隔壁影評-末日下剝落的假面《噤界Ⅱ》

圖片
《噤界》在 2018 年上映後以低廉的成本取得了出色的票房成績,其中吸引人之處我認為在於整部作品呈現出來的壓抑氛圍以及那令人不由得一起屏氣凝神的寂靜。 而在續作中,這樣的壓抑感老實說減緩了不少,但也帶來了其他方向的亮點,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當中不少橋段解釋了我自己對於上一作的不少疑點,包括為何全家人都對手語如此熟悉,怪物的由來,除了聲音外的弱點等等小問題,也都在這座得到了解答。 我是老王,有興趣的話,一起看看《噤界Ⅱ》帶給我的感受。   【宛如美劇的流暢劇本】 《噤界Ⅱ》帶給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導演約翰·卡拉辛斯基將整部電影規劃的十分流暢,能看出並非是因為《噤界》的走紅而開啟序章,而是早早就規劃好了三部曲的存在。 這點雖然在上作片尾有明顯意味,但胎死腹中的作品多不勝數,能透過不同章節來講述不同主題的作品在市場上也並非多數,但導演很明顯知道自己的節奏該如何掌控,如果說首章是講述家庭在末日下的壓抑生存的話,《噤界Ⅱ》想要呈現的就是末日中的人性面。 本作開頭有別於大量續作採用了時間差的方式,而是完全接續了上一作的最後一幕,這樣的表現方式其實非常麻煩,在拍攝續作的過程中,演員不但要注重自己的體態,外貌與造型也要完全還原,要不是艾蜜莉夫妻檔鶼鰈情深,否則這樣的方式恐怕對不少演員來說都是困擾。 此外《噤界Ⅱ》延續了上一作對於聲音的恐懼,尤其是艾蜜莉布朗在自己的孩子受傷時,反射性阻止孩子發出聲音,而非於幫助孩子脫困的形象,更令人對於他們對於發出聲音那種深層的恐懼形象深入人心。 【更多的角色揭露人性在末日中的變化】 本作有非常多的新角色加入,同時也代表了不同的立場。 有在末日中放棄求生意志的,也有在末日擄掠求生的,同時也有一批幸運的人,得以在末日中取得一絲安寧。 當然,我認為這當中並沒有是非對錯,不同的個體與經歷,本來就可能塑造出不同的處世態度以及選擇,像是主角一家能懷抱希望終歸是少數,我們也能從新的角色身上看到逐漸失去親人後,人性的依戀以及脆弱,在孤獨下,安靜的等待死亡,或許已經是一種奢求。 為了生存,選擇了擄掠,順從本心;為了守護,挺身對抗怪物,這樣的行徑或許看來是殘忍或是愚蠢,但在末世中,這或許也是它們能活下來的理由。 【《噤界 III 》會成為一部怎麼樣的電影?】 第一部講述了在壓迫感十足的環境下生存,第二部講述了在末

隔壁影評- 正確的事《那些要我死的人》

圖片
大家好,我是老王。 這兩天我去看了安潔莉娜裘莉的新電影《那些要我死的人》,原文《Those Who Wish Me Dead》,是一部無論中文或英文我都很難抓到其意義的電影,而整部電影也是如此,某些部分我挺喜歡的,這部電影有許多有趣的元素。 也有些部分他處理的不夠好,包括結構性與一些過於緩慢的節奏,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 如果你認為《那些要我死的人》的主角是安潔莉娜裘莉的話,那你恐怕會有點失望。 不可否認,安潔莉娜裘莉在演出上還是十分亮眼,她的角色很立體,故事性很強,但整個故事的核心,還是圍繞在Finn Little飾演的小男孩身上。 故事講述小男孩的父親因某些原因被捲入了一起追殺行動,在逃亡過程中犧牲自己,而逃過一劫的小男孩遭遇安潔莉娜裘莉,共同逃生的故事。 【《那些要我死的人》故事性如何?】 說實話,這部電影的故事性十分簡單,主要原因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好好解釋男孩與他的父親會被追殺的理由。 我們能從對話中感覺到男孩的父親可能查到了一筆不該知道的黑錢流向,且這筆款項與政府或是警界有所關係,所以才強調要找記者來,而非找警方,即便是副警長,也是他信任的人。 可惜的是,整部電影在這一塊的表達都過於隱晦,是誰想殺了小男孩?事件牽扯到那些人都一概不知,這也讓我感覺有些失望,難道解決一組殺手後就不會有下一組殺手前來嗎? 此外為何會有六個小時的時間限制也是沒能說明,想殺人還想省錢不多派點人手,強制讓兩名殺手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執行任務,這些強人所難的限制,也讓任務難度大大提升,也難怪殺手之一的傑克會吐出「我受夠這個小鎮」這句話,我認為也能理解為,「受夠了這次任務」,讓人對這兩個受到慣老闆凌虐的殺手感到一絲同情。 【正確的事?】 小男孩在逃亡過程中問過父親數次「你做的是正確的事,對嗎?」而這所謂正確的事,雖然我們不能知道是什麼,但卻能在安潔莉娜裘莉的身上找到一絲影子,當時她的選擇,是正確的嗎? 是不是也因為她無法確認,所以才如此自責,甚至有了想「犧牲」的念頭。 透過回憶,我們可以知道在某次森林大火中,安潔莉娜裘莉因為對風向的判斷錯誤,導致同伴與居民的傷亡犧牲,就此陷入自責,更被推出去做代罪羔羊。 玩著危險的降落傘行動,在最後時刻打算在大火中獨自作戰,這些都被我視為犧牲自己的一種傾向,但在最後一刻走進森林大火中,或許也能認為是克服心魔的一種表現吧。 而除了安潔莉娜裘莉外,副警長與他

隔壁影評-大格局還是小細節?《哥吉拉大戰金剛》

圖片
大家好,我是老王 兩隻泰坦巨獸的對決到底有沒有符合影迷心中的水準,我想是見仁見智的。 先別論華納這段時間的瘋狂宣傳,是不是為了打壓某導演版上映的傳聞,但從電影上來看我認為整部電影不僅沒有改善上一集的遺憾,反而是更為放大了。 準備好了嗎? 那麼,我們開始吧 《哥吉拉大戰金剛》整部作品在流暢度與怪獸的情緒細膩度的表現十分出色,整體架構雖然不跳脫框架但確實誠意滿滿,尤其是在兩隻泰坦巨獸的對決上更加俐落,在動作上也更有野性,打鬥場面酣暢淋漓,可說是非常過癮,但在龐大的格局下,整部作品也在小細節部分有了我認為過多的展現。 【人類線的必要性】 本次電影人類線主要聚焦與金剛身上,但也分割出一條及不屬於金剛也不屬於哥吉拉的陰謀線,指出人類集團幕後的陰謀,但在此線的過多描述,反而會讓我深深懷疑此段劇情的必要性,又或是說是否有必要,花如此多的篇幅去揭露最後一戰發生前的細節。 尤其是這段演出中有太多令人出戲的部分,無論是宣稱自己只是個高中生卻像黑客一樣挑戰系統的配角,又或是將酒水林在機器上阻止機械哥吉拉的舉動,這些都荒謬的令人感到可笑。 而金剛線的人類劇情雖然簡單,但反而能令人感到一絲溫情與雙方對彼此的關心,更呈現了金剛粗獷的外表下細膩情感的一面,這點我覺得算是加分的。 從上一部《哥吉拉 II:怪獸之王》中,哥吉拉似乎已經站到了人類這邊,但這次哥吉拉整體的行動模式卻更趨近於反派,反而是金剛的行為更像是守護人類,在這樣的設定下,金剛獲得更多畫面與劇情寵愛也是更為合情的。 【更上一層的打鬥場面】 在過去的哥吉拉電影中,怪獸們的打鬥永遠是一大重點,而本次《哥吉拉大戰金剛》的打鬥場面相較於過去更有大幅提升,不僅水戰陸戰俱備,這次的戰鬥更是拉到了白晝,讓整體畫面更清晰,也更有震撼力。 此外動作場面也有大幅度的提升,怪獸們的動作不僅更加迅速俐落,在搏鬥上也更加著重了身體的特點,哥吉拉的尾巴自然不用說,金剛將脫臼的胳膊接上的那一幕更是令我大感驚喜! 且為了老粉絲,電影甚至用另類的方式重現了哥吉拉大戰金剛的吃樹場景,可說是誠意滿滿,如果是為了打戲而進場的話,我只能說這次的《哥吉拉大戰金剛》相較過往更加流暢,也更加讓人感到過癮! 對我來說,過去的哥吉拉電影在人類的解釋性畫面上常令人感覺打亂節奏,而這次不僅沒能改善這一點,反而是加大了篇幅。 但在怪獸的打戲上,《哥吉拉大戰金剛》相較於過去又有了如此明顯的進步

隔壁影評-迪士尼最錯誤的決定,就是不該叫這部作品《花木蘭》

圖片
 嗨嗨嗨,各位好,我是老王。 這個時間點才寫《花木蘭》的評價應該已經不會影響票房了吧?不過還是奉勸一句,真的不要花錢看這部作品,不管是基於政治或是電影,花木蘭都是一部連流於形式都難以苟同,槽點滿滿的打臉之作。 準備好了嗎? 那麼,我們開始吧。 對於《花木蘭》的故事,相信即便不需要我多加描述,大家也是如數家珍了,很多人說電影歸電影,政治歸政治,也有些人表示花木蘭無法還原原作,沒有木鬚沒有蟋蟀,整部電影已經失去靈魂,okok這些我都沒話說,所以我單從我自己看下來,幾個完全不明所以的點來切入。 【鳳凰到底在幹嗎?】 我們都知道這部片沒有木鬚,沒有蟋蟀,沒有花家藍藍的列祖列宗,可是有人可以告訴我鳳凰到底在幹嘛嗎?整部片除了指路之外,我就沒看過鳳凰有一點功用,起碼飛上天去干擾鞏俐也好啊!每天飛來飛去活跟一個Logo一樣煩不煩啊! 【巫女鬧哪樣?】 我看到很多中國影迷認為花木蘭的史實亂七八糟,對此我是不敢說什麼,我也不是考古系或什麼的,人家臉要塗得跟金童玉女一樣還選農曆七月上映、媒婆髮型跟兔子一樣、花爸腿上的護膝跟未來產物一樣、然後那個磨刀石,兩面不平到底要怎麼磨刀啦! 好,這些問題我可以昧著良心說歸咎於東西方文化認知,可是你可以至少把設定交代好嗎? 巫女到底是怎樣?從小天賦異稟?這麼厲害不放她去打仗還要打壓她,故事從頭到尾沒交代真氣是什麼東西,女扮男裝還功力下降五成,這標準誰訂的?李連杰玩彩帶那手也算是真氣了吧,所以皇帝是男巫是不是,鞏俐能力那麼強木蘭只會踢標槍,雙方對比會不會差太多了,還有國家禁止女巫的文化結果村莊門口就一隻鳳凰又是鬧哪樣,軍營門口還兩個像是日本阿形、吽形的神像是怎樣,不能女巫文化可以偶像崇拜,這個國家的軍隊要走魔法線還是武力線選一個好不好。 【李連杰、甄子丹、鞏俐】 迪士尼這次為了吸引亞洲市場,找來劉亦菲、李連杰、甄子丹跟鞏俐這些熟悉的面孔,在這邊給個建議,真的沒必要浪費錢。 劉亦菲雖然還有一絲靈氣,但鞏俐整部作品表現得跟個失學少女一樣,但這個失學少女至少還知道自己在幹嘛,甄子丹跟李連杰就真的看不出來想幹嘛了! 身為一個指揮官,輕信沒有確切情報的木蘭,將士兵派至皇城,怎麼想都是以下犯上,是送兵去死嗎?李連杰更是瘋狂打自己臉,一開始還說國內禁止女巫文化,被綁起來的時候還叫木蘭站起來,身受險境還這麼跩的我這輩子沒見過,不是你自己說不要崇尚女巫文化的嗎?木蘭是女

隔壁影評-得蘿莉者得天下《屍速列車:感染半島》

圖片
大家好,我是老王。  乘載著《屍速列車》的好評壓力,更大的規模、更強大的特效、更多的殭屍與全新的團隊,到底有沒有給觀眾滿意的感受?  一個被拋棄、被殭屍佔領的國家,又會變成什麼模樣?  準備好了嗎?  那麼,我們開始吧。  《感染半島》的故事發生在《屍速列車》的四年後,因為角色幾乎沒有連結,所以這裡我將他當成獨立的故事來看。  故事講述逃出韓國的男主角與姊夫一起到了香港,但卻遭受排擠,陰錯陽差下接受了回到韓國帶回龐大金錢的任務,重回祖國,看他們如何在整個國家的殭屍追擊下逃出升天的故事。  【更大的規模,更空洞的人性】  如果你問我《感染半島》好不好看,我會告訴你不差。  對,《感染半島》在我看來是一部不差的作品,他打造了很龐大的規模,加入了很多看似刺激與吸眼球的橋段,給了觀眾滿滿的速度感與被殭屍追逐的刺激感,那麼除此之外呢?  《感染半島》將故事結構拉大,與之相對的就是對人物的側寫少了非常多,除了男主角與他的姊夫外,你似乎從每個角色身上都能感覺到一點故事,又有種卡在喉嚨中無法明白吐出的煩躁感,角色的細膩度大幅降低,對人物的側寫也較為零散片面,導致與即便整部《感染半島》結束後,你仍無法清楚記得其中角色的記憶點,這是頗為可惜的。  我們不難看出《感染半島》想塑造出更宏偉的世界觀,但卻有些操之過急,在無法好好講故事個情況下,《感染半島》充斥了太多似曾相似的俗套場景,無論是為了拯救家人而犧牲自己,或是為了逃出地獄最終被黑吃黑,就連將人類與喪屍關在同一個鐵籠中,都是停留在2000年的創意呈現。  我們無法從那些墮落軍人的行為中感受到墮落,我們也無法從困在韓國的僅存家庭感受到這裡的地獄程度,《感染半島》給人更多的是一種劇本設定集式的角色建立,缺乏了有感情的側寫與細部刻劃,這是較為可惜之處。  然後不要以為我看不出來飆車戲基本上就是拿《瘋狂麥斯》來抄一遍,有看過《瘋狂麥斯》的實在是很難看不出來。  【《感染半島》的優點】  為何我會說《感染半島》不差?  作為一部商業片,《感染半島》我認為是及格的。  他有簡單易懂且能夠讓故事推動的明確目標。  他有磅礡立體,氣勢十足的場景塑造。  他也有速度感十足令人感覺暢快的刺激感。  他也有我個人覺得拖戲到不行的圓滿結局,最後更有對家的深層暗示。  從很多部分來看,《感染半島》都有一定水準的表現。  他們甚至很聰明的將整部片都設定成暗色調,

隔壁影評-運轉國家的微小螺絲釘《福島50英雄》

圖片
大家好,我是老王。 如果大家還記得 2011 年的 311 大地震,那可能也記得影響東日本乃至於全球至今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該事故也是繼車諾比後最嚴重的核災害事故,引響的不僅是日本,更是讓全世界重新警覺到核能的危險性,台灣十分受爭議的核四公投就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而當年的福島核電廠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呢? 準備好了嗎? 那麼,我們開始吧。   《福島 50 英雄》可能不是一部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災難片,但卻是我自己心目中唯一一部看到落淚的災難片,片中詳述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當年第一線人員所遇到的情況,開頭就用 311 大地震直接帶我們進入核心問題,並透過核電廠爐心熔毀,氫氣爆炸等事件,讓整個氣氛攀升,整部作品行雲流水,最終以天運去做一個結尾,有種大自然反撲的警世意味。   【從危機處理看日本】 我很喜歡看在龐大的事件或是事業體背後,那些不被人提及的第一線人員所付出的辛苦與危險,並了解其中的困難與專業性,而日本人也很樂於向全世界展現這一塊,從電影、從動畫、從影集中都可以看的出來。 日本人到底是個多有責任感的民族?這點可能是見仁見智。 但從電影中我們無不能夠看到日本所崇尚的職人精神,對事業的熱愛與堅持,以及對專業的捍衛,無論是核電廠主任挺身留下,或是年長者不願意讓年輕人涉足危險的行為,都讓人深深感覺到,每個人都不希望變成旁人的負擔,而是盡己所能的朝和諧運轉去邁進。 劇中格外深刻的一幕是,核電廠主任放下了自己記載著家人生日的手冊,詢問有沒有人願意去檢查核子反應爐時,無人舉手,但當主任自己舉起手,詢問有沒有人願意跟他一起去時,眾人的反應,有率先表態的,有不願前往的,也有舉起手後又默默縮回去的,那一刻,社會縮影,盡入眼簾。 而從福島核電廠事故也牽扯出三個不同觀點的視角,以首相為代表的國家、以高層為代表的東電總公司,以及以廠長為代表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從國家、商業、現場三個角度呈現不同的風貌,三方的角力也是重要看點。 或許有人會認為東電從中阻撓現場的工作,或是首相沒搞清楚狀況就將所以人鬧的雞飛狗跳,但三方人馬本來就是站在不同的位置,思考不同的未來,且資訊並不對等,所以才會出現首相從電視新聞得知核電廠發生爆炸的信息落後情況。 如果犧牲東電,國民就會息怒的話,東電會消失嗎?那犧牲核一廠,事情當沒發生過,核一廠會被犧牲嗎? 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