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台劇」標籤的文章

從《人選之人-造浪者》看政治狂熱

圖片
近期好評與不斷的《人選之人-造浪者》以政黨幕僚為主體,拍攝出了幽默與內容並寄的職人劇,雖然有大半篇幅的著重落在了個人,但編劇與導演也巧妙的將其連結到東方社會特別在意的私德領域,讓整部作品呈現出高節奏,高發展,高轉折,短短八集,老實說真的不夠看啊! 【最適合造浪者的舞台】 要說台灣是個政治狂熱的國度,恐怕很少有人會持反對的意見,路上隨便抓幾個人,無論男女,無論年紀,似乎都能對當今社會的態勢評價個兩句。 從數據上來看,台灣除了 2016 年外,往年在大選上幾乎都維持了七成以上的投票率,過去更有過八成以上投票率的成績,與歐美相比,除了像是澳洲這樣的強制投票國外,美國直到 2020 年投票率才首度超過六成,而在亞洲國家中,日本的投票率仍在五成左右徘徊,反而是南韓近年對於政治的敏感度高速攀升,投票率首次超越六成五。 而在這樣的政治狂熱環境下,幕僚的工作自然是舉足輕重從社群小編,到活動規劃,從造勢晚會,到議題風向,只要與政黨有關,無論任何一個幕僚,都需要吸收大量的資訊,解析當中帶來的情報,位候選人塑立有效的論點,從這點來看,政治人物與藝人似乎也蠻像的,都是很吃人設的職業。 而從故事中出現的網軍、黑函、行動劇、募款小物、掃街、政治人物與新住民接觸、合作網紅,這些元素想必台灣民眾肯定不陌生,這些環節幾乎每四年,甚至每兩年就會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而這些政治行動,背後都脫不了幕僚的執行操作。尤其在選期將近,每個候選人幾乎 24 小時都在跑行程,幕僚們更是恨不得一天有 48 甚至 72 小時可以利用,就像是黃健瑋飾演的陳家競說的: 「選舉真的是在傷害我的生命。 」 【鐵三角的陣容,精巧卻必要的綠葉】 由新生代演員王淨、雙金影后謝盈萱、資深戲骨黃健瑋三個主要演員相互交錯的精彩劇情,交織著政治角力與個人私慾,也揭露了政治場上黑暗陳腐的一面。 個人與大局,永遠是難解的問題,在面對損及政黨利益與內在內在正義面前.天坪傾斜的先後順序成了關鍵.就像賴佩霞飾演的林月真主席主席那心痛且無力的獨白 「沒選上,就什麼都不必談了。」 而無論是令人恨得牙癢癢的政場渣男戴立仁,又或是額外心疼的陳研霏,都讓我們對公正黨與主角群多了一份支持。 其他諸如千萬不能換角的卜學亮、政場老油條夏靖庭、辦公室 CP 袁子芸與潘綱大,熱血的胡瑋傑,令人眼睛一亮的呂捷,牆頭草政論家黃逸豪,

《台北女子圖鑑》學不來的六件事

圖片
《台北女子圖鑑》這陣子真的是狠狠的賺了一波流量,前三集就能讓人看得火冒三丈,讓我忍不住在看完後,去翻了原著《東京女子圖鑑》與中國的《北京女子圖鑑》來了解到底為何整部作品會與質感兩個字相差甚遠。 花了一個週末我才了解,有些東西,真的是《台北女子圖鑑》沒學到,甚至是學不來的。 1.城鄉差距 在《台北女子圖鑑》中,劇情與角色一直不斷強調來到台北的生活會變得多采多姿,台北人較為冷漠,台南人愛吃甜等刻板印象,拉大了台灣的城鄉差距現象,實際上,台灣的城鄉差距與日本比起來幾乎是小巫見大巫。 原作《東京女子圖鑑》的主角齋藤綾本是出身秋田縣,跑到東京從事時尚產業。秋田本身是日本的水稻產地之一,以農業為主要產業,外銷品主要有日本酒與農產品,且大多是傳統釀造法,機械化程度偏低,在秋田別說時尚了,能在商店買到東京的過季商品都是件稀奇的事。 但仔細看 林怡姍 來到台北後從事的產業,美妝企劃、客服這些工作在台南市有那麼稀少嗎?要不要把 林怡姍 設計成雲林人還比較能說服人一點?(我們雲林企劃工作倒是真的蠻少的 …... ) 2. 強調地區特色 《東京女子圖鑑》時常在日常處展現地區差異,像是東京的小巷多,高樓建設外觀相近,巷弄錯綜複雜,在強調東京街頭時尚的同時,也透露了東京人生活的不容易,秋田雖然生活機能沒東京便捷,但車輛少,生活步調慢,周遭都是平房。不去採用刻意捧高或是貶低的做法,讓觀眾能真實地去了解不同地區的當地特色與生活步調。 相較起來, 林怡姍 到台北後的夜生活幾乎都跟酒吧和 KTV 綁在一起,真要展現台北的特色的話,就給我把惱人的單行道放進去啊!即便確實透露了台北的高房價,但永康一坪也是要 40 萬起跳,撇開捷運,生活機能完全不輸中永和,當地特色酒吧超多,還是說當 Bar Home 是吃素的是不是?不斷強調台北的夜生活,是否真的有必要?我抱持懷疑。 3. 推翻刻板印象 相較《台北女子圖鑑》強調台北人冷漠,台南人愛吃甜,《東京女子圖鑑》時常藉由他人之口,推翻大眾對於各種事物的刻板印象,東京一定比較好?到大城市就能一帆風順?東京人不會到鄉下?品牌企劃一定都穿著時尚?這樣的刻板印象都在劇情中被一個個推翻掉,也讓觀眾能用更多客觀的角度去思考畫面與對白傳達的含義,尤其是打破第四面牆的巧思,更給整部作品更開闊的視角去做切入。 不刻意強調好壞,而是將不同的選

台灣醫療資源緊繃的冰山一角《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

圖片
 台灣醫療一直是被國際所認可的高水準,高專業,但卻被國內的醫護人員哀嘆高工時,高風險。 實際上台劇也不乏探究醫療體系的作品,從《白色巨塔》探究醫院體制下的政治體系,到《麻醉風暴》涉略 醫療糾紛、醫療人權等臺灣醫療環境面臨的議題 。這次的《村里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則是暗喻了現今醫護人員所面對的高工時,高壓與高責任制度環境。 【歡笑皮囊包裹的無奈軀幹】 該劇只有十集的篇幅,在許多地方都能看見劇組希望用歡笑來包裹整個故事,就連結尾部分也盡量做到了歡樂大結局。 但實際上本劇探討的幾個主要議題包括,高工時的醫護工作如何與家庭間做出選擇、醫師罹患 PTSD (創傷後症候群)怎麼辦、防衛性醫療的必要性、城鄉醫療資源的比例問題、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的醫療體制下的種種問題,慘的是,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這些問題更被凸顯出來,完全對應的片頭曲《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解散多年,陳澤修大概也沒想到這首歌成了抒發醫護人員心中最好的宣洩口。 【高社經地位換來的是官司?還是磨難?】 在一般傳統觀念中,醫生一直是高社經地位的代表職業之一,也是不少父母希望孩子能從事的職業,但這樣的高社經地位,卻是需多醫師用高工時、高壓與高職業傷害的比例去換來的,自從全民健保上路後,一般住院醫生的收入其實不少人都可以透過病患數去算出個大概,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小醫院連續大夜或是打了藥物繼續執勤是常有的事,相比起醫美這樣的自費項目,龐大的健保制度確實是站在醫院上頭的一大壓力來源。 醫生要顧及的不僅是自身的家庭,眼前的患者,甚至要分出心力面對患者的家屬,以及不體諒的病患.更需要面對自身專業備受質疑的壓力,以及自我的拷問,要將自己的私人情緒做到抽離,這點與法務人員是多麼的相似,而更慘的是,難以說服自身的家屬往往將情緒傾訴在醫護人員身上,造成醫護人員內在過多的負荷,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醫護人員對這份工作別說熱誠,不感到懼怕就不錯了,又談何醫者榮耀之說? 【新兵也能出頭天?】 本劇的許多主要角色都並非資深演員?演技上的考驗並不小,其中許乃涵的演技這些年來一直是有目共睹,非常快速且穩定的成長,這次在護理長這個角色中,前期暗喻了醫療體系人手不足的問題,後期則指出了女性在高壓的職場環境中需要面臨的考驗。 老實說真要說這部戲的演員演技如何,大家心中肯定各有答案,但在這樣以歡笑包裝的醫療劇下,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