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好片推薦」標籤的文章

🎬軋空華爾街《笨錢效應》

圖片
  我就喜歡看你賠錢的樣子 ✍️【人性的瘋狂】 " I can calculate the movement of the star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men (我可以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 -牛頓 《笨錢效應》翻拍自2021年的遊戲驛站軋空事件,簡單來說就是有一群瘋狂的股民與對沖基金對做導致身懷鉅資的對沖基金被瘋狂軋空,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而故事的主體,就是GME(遊戲驛站)這支股票,這支股票從2021年1月起,僅用一個多月股價就從個位數一路衝上一股483美元,對做空的對沖基金造成巨大損失。後續多個證卷基金公司暫停使用者購入包含遊戲驛站的相關股票,引發美國證交委員會與金融監管局的關注,並讓大量政治家與企業家的批評,後續已羅賓漢公司為首的多個證卷經紀公司被以操縱市場行為發動集體訴訟。 ✍️【股民的態度】 華爾街經常取笑散戶投資者為笨錢 做為一個小散戶,我大概沒辦法像是電影裡的鑽石手一樣死死握著股票,恐怕在飆漲上200後我就會開始拋售了,但從電影中,我們也能發現各式各樣的散戶心態與基金對於散戶的態度。 這部電影最過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你能從中看到死握著股票不放手的散戶,握不住飆漲股票而忍不住拋售的散戶,意外因自己的操作而爆紅的散戶,隨著市場波動而搖擺不定的散戶。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場瘋狂又夢幻,令人大快人心的爽快電影,哥倫比亞影業找來保羅·迪諾來飾演事件主要推手Keith Gill,從照片來看,這兩個人真的是長得有夠像!那電影中呈現的頹頹的造型更讓人產生強烈帶入感.而最過瘋狂的事,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瘋狂故事,現實,往往更加不可理喻。 ✍️【資本主義下的階級制度】 電影中在各個角色出場時顯示了這個角色本身的資產數字,簡單卻暴力的直接表明了在資本主義下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制度,沒有奢侈糜爛,沒有撒錢豪橫,有的是看似日常的生活背後,那一連串數字所代表的不平凡。 綜觀而言,電影中的所有散戶都是打工人、受雇者,從保險業務、商店員工、第一線的護理師、大學生,而這些基層員工要面對的,是菁英制度下產生的資本階級,他們的資產可能是數代的積累資本,看似普通的對話,卻彰顯了價值觀與對待市場角度的俯仰視角。 導演並沒有刻意強調階級差異,但透過角色的日常對話,身處畫面,卻能立刻了解雙方的社會地位與資本鴻溝,從流行

喜哩幹勒《喜幹會》/《Joy Ride》

圖片
亞裔女孩尋家記,擊碎所有玻璃心。 如果你覺得種族歧視是個玩笑,那就來體驗這場荒誕到極點的閨蜜之旅吧! 【亞裔是種幽默】 《喜幹會》是《瘋狂亞洲富豪》的編劇 Adele Lim 首部自編自導的喜劇電影,馬來華裔的 Adele 可謂是將所有對於亞裔人口的刻板印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這部電影中。 故事講述四位亞裔美國女性從美國來到中國尋找主角奧黛麗生母的故事,電影中不僅展現了美國社會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把尺度下拉到地心深處,除了超尺度的搞笑演出與黃腔開不停外,更把毒品、刺青等華人傳統抗拒的元素塞進中國旅程中,過程中不僅大開亞裔玩笑,甚至把中國人、台灣人、香港人、韓國人全都一視同仁,掀翻整個亞洲戰區,就差沒把日本人抓來鞭屍了。 到底被擊碎的是玻璃還是高麗,就看你怎麼切入了。 【閨蜜就該瘋狂一次】 《喜幹會》的架構起源於 30 年前的經典喜劇《喜福會》,當年架構著重在華裔移民的中美碰撞與家庭文化問題,如今則加入了自我認同與公路旅行等元素,本質上仍就是文化認同問題,且仍以閨蜜間的情誼為橋梁構築整個故事,變動的,是更荒誕的故事,更大尺度的演出,更毫無節制的放縱,堪稱女版《醉後大丈夫》。 閨蜜是什麼?不就是當你想要灌醉自己,橫屍路邊時,躺在妳身旁跟妳一起宿醉好夥伴嗎? 電影中雖然諷刺意味十足,嘲弄白人父權主義,嘲弄華人價值,嘲弄當代流行文化,但在這些嘲笑背後,伴隨旅程而更加深入的情感卻是真切且具備渲染力的,在那些笑聲背後,你能明顯感受到,電影帶來的不僅是歡樂,更是表露出許多人終其一生追尋的港口,回頭即在燈火闌珊處。 角色深切的情感,讓整部作品有了靈魂,諷刺至極的幽默,給了他血肉與骨幹,《喜幹會》就像那種周末酒吧的脫口秀藝人,在台上極盡所能的羞辱你博取滿堂歡笑,下台後拿著一杯酒與你痛況暢飲,歡笑過後,誰還記得那些無謂的面子之爭? 【沒有什麼不能拿來開玩笑】 如果你自認是個尺度無下限的人,那《喜幹會》或許會是適合你的電影,至少對我來說,這部電影不僅竭盡所能的諷刺亞洲與白人文化,更讓我找回了好久不見,那種單純因喜劇電影而大笑,因荒謬的橋段而噴淚的美好時光。 不意外的是,該片上映至今,已經被中國的許多媒體平台拿來大多文章,由於電影中的主要場景在中國,許多橋段便被認為是在惡意抹黑中國的風俗,安全性等,當然也有人認為該片只是刻意誇大了喜

那些所謂的真相《怪物》/《かいぶつ》

圖片
《怪物》是是枝裕和最新的作品,除了紀念日本配樂大師阪本龍一外,整部電影用三種視角,一段故事,卻訴說了無盡對於自我、真相與認知上的差異性。 【 三段視角 】 電影從一場大火開始,卻以一場暴雨結束,三段故事的交互堆疊下,在前期給人一種羅生門的既視感。但隨著第三段故事,我們從對於「怪物」的猜忌,轉為對孩子間純真的憐惜,也帶了一絲恐懼。 故事分別從麥野母親、保利老師與麥野湊三人的視角出發,三人看到的真相互不相同,同儕、校方、家長、隨著輿論起舞的人們,誰才是「怪物」,又或者,誰不是怪物。 在片名出現後,是否我們就已經陷入了互相猜忌的圈套中? 【 強強聯合的放逐感 】 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是衝著是枝裕和跟坂元裕二、坂本龍一三人的夢幻陣容去觀看這部作品的? 該片延續了是枝裕和對於非典型族群的關注,並投入了日本影壇少見的酷兒元素,在大膽嘗試的同時,透過了孩童的純真,賜予該片在結尾處透露清澈與透明感。 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宛如經歷一場暴雨後,漫步在雨水沖刷的大片草原上的通透感。故事情節與諸多問題雖然隱晦,但卻不會令人抑鬱,反倒是能感受到角色對於各自立場的徬徨與焦躁感,而每一段故事令人感到矛盾的地方,在第三段故事也有撥雲見日的舒暢感,透過孩子的純真去帶到酷兒議題對於自身的好奇與不同的方式也十分巧妙,可說是囊括了校園、社會、家庭、與性取向等元素,卻又能融洽處理的溫潤作品。 最後搭配坂本龍一的《aqua》,彷若讓每個故事中寂寞的靈魂,有了喘息後的寧靜。可以說整部電影如同俄羅斯套娃一般,一層層的深入核心,但單獨拿出來,也都是值得思辯的巧妙之作。 【 何謂正常 】 人換了豬腦,那是人,還是豬? 這段話反覆出現在電影中,隨著星川的父親出現,我們回過頭似乎能發現,無論是保利掛在嘴上的「男孩子...」又或是麥野媽媽常提起的「正常就好」對兩個對於自我認同還在摸索的孩子來說,都是社會框架給予的限制,導致了孩子無法說出自己想說的,只能如同喬凡尼一樣,躲上了列車,並期許在重生後的世界中,自己會成為大人口中的「正常」。 在《小偷家族》後,是枝裕和曾被評價為過於溫柔,少了銳利感,但我反倒認為恰恰是銳利的洞察力,才能讓其導出《怪物》,《嬰兒轉運站》這樣的作品,用溫柔的的臂膀,接住了在社會中最被人忽略的一塊,就像是這次以純真,迎向名為社會與正常的暴風雨,孩童的純真就如同植物,在狂風暴雨中仍能頑強綻放,迎接光芒,或許這個

You do not know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

圖片
 這是一部值得被欣賞的作品。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延續了前作的優點,出色的音樂,緊湊的劇情,嚴謹又富含彈性的架構以及出彩的美術和視覺設計,真的很難用電影來形容這部作品,至少對我來說,這幾乎跟藝術品沒兩樣了,他做到了只有動畫電影能做到的一切,並且讓他們如此美好,會說幾乎,當然是因為我們得在這個作品完整後才能下定論。 【Whole】 在進場觀看前,我實在很難想像這部作品能發展成雙主角的電影,且兩者的比重絲毫不失衡,緊密的情感連結讓整部電影更加具備深度與渲染度,角色的情緒之飽滿,幾乎是從開場就如同浪潮一樣襲向觀眾,每個節點都是如此精彩,轉折也豪不讓人失望。 在每個節點你能感受到角色的立場,下決定的掙扎,犧牲與背負的責任,這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但這是一部飽滿到難以想象的電影,整部作品你甚至能將自己代入超過三個角色,並理解他們的決定,蜘蛛人就是如此有魅力。 【Lonel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班叔的名言即便過了20年以上仍舊影響著每一個蜘蛛人。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呈現了做為一個英雄,做為蜘蛛人,你需要承擔的一切,包括憤怒,釋懷,隱瞞與自我懷疑,以及責任與孤獨。 實際上,孤獨甚至作為核心概念,擔當了兩個主角的故事情緒主線,這個概念也將青少年的情緒囊擴其中,不同立場的責任感相互衝突,無論是任何年齡層的人來看,相信都能感受到不同角色內在孤獨的一面,無論是蜘蛛人2099、邁爾斯或是關以至於其他角色,他們都在做著所謂「對的事」沒有人是壞人,沒有人是主角,也所有人都是主角。 【Self-identity】 除了孤獨,另一個所有蜘蛛人,甚至是所有英雄都需要面對的,是「自我認同」。 即便擁有超能力,仍會因錯誤的決定遺憾悲痛,就像是超人殺了露易絲,閃電俠無法拯救母親,班叔的犧牲造就蜘蛛人,緋紅女巫無法抗拒對幸福的渴望,英雄終究是人,需要理解,需要認同,需要談話,需要傾聽,但作為英雄,似乎就失去了脆弱的能力。 他們要如何承認,自己就是無法放棄對親情的渴望,對未來的迷茫,對家人的內疚,對錯誤的自負,唯有接納,才能繼續前進,但如何接納,如何前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怎麼說,《蜘蛛人:穿越新宇宙》真的很讚,大爆滿的彩蛋就不用說了,整部電影幾乎每個角色獨立拉出來都是個精彩的故事,就像為標題說的,You do not know,沒有人能了解另一個人的故事,我們總會聽到有人安慰時脫口而出說「我

藍色是希望的顏色《閃電俠》/《THE FLASH》

圖片
我不習慣不是金髮的卡拉 閃電俠的起跑設計真的很醜 以上是我對這部電影唯二不滿意的地方,如果加上沒能看到湯瑪士·高斯汀回來客串大螢幕的話,勉強算是三個不滿意吧,這是一部既符合閃電俠,又充滿了愛的電影。 他很棒,真的很棒。 【這不是閃點】 從閃電俠電影宣布開拍以來,閃電俠的經典事件閃點就不斷被提起,而正片釋出後,華納證明了三件事。 1.即便有概念與影子,但這確實不是閃點 2.當初力排眾議留下這部作品是正確的決定 3.無論私下如何,在表演上,伊薩米勒是個出色的演員 這部電影雖然有閃點的影子,但仍發揮精彩的原創精神精神,這是我過去從未看過的閃電俠,但他具備了閃電俠最出眾的幾個特質,希望,愛與幹爆時間線。 【藍色是希望的顏色】 在我的印象中,曾有兩位閃電俠的閃電顏色為藍色,分別是未來閃電俠與藍燈戒閃電俠。 「我曾一輩子都在試圖奪走他的希望,但無論我從他那奪走了什麼,他從不會放棄希望」-逆閃斯旺 這次的兩位閃電俠中,確實有一位發出藍色閃電,且充滿永不放棄的希望。 而從故事中也能感受到,貝瑞那對於家人的愛與身為英雄的特質,無論是否身懷神速力,貝瑞都不吝於幫助他人。 閃電俠之所以是DC最偉大的英雄之一,並非因為他能夠幹爆時間線,而是因為他是貝瑞艾倫,當然,正義聯盟也常常需要有人因為神速力背鍋就是了。 【充滿致敬的多重宇宙】 畫面,情懷,劇情都拉滿的情況下,閃電俠如何再表誠意? 當然是塞進滿滿的情懷了! 除了麥可基頓的蝙蝠俠外,電影中還會出現初代閃電俠傑伊蓋瑞克,喬治克隆尼版本的布魯斯韋恩,布蘭登勞斯的克拉克以及只出現於傳說中的尼可拉斯凱吉版本的超人。 雖然我也期待看到湯瑪士高斯汀版本的閃電俠與甜茶的蝙蝠俠,不過很可惜,在院線版的內容中沒能發現他們的身影,但即便如此,也已經讓DC的粉絲大為興奮了! 不僅如此安迪·馬希提還在有限的時長下,盡量完整了麥可基頓版本布魯斯的故事性,挖掘兩位貝瑞的不同面向深度,有陽光,趣味,充滿希望的,同時也有自責,絕望,偏執的,這些豐沛的情感讓整部電影更加飽滿與充滿渲染力。 當然,這部電影最棒的地方之一,還是他們還了尼可拉斯凱吉與麥可基頓一個公道,麥可基頓當初急流勇退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蝙蝠俠3》不夠「布魯斯韋恩」,猜猜怎麼著,這次的表現上,麥可基頓絕對夠「布魯斯」。 這是一部出色的電影,我無法確認這部電影能帶給對DC毫無認識的觀眾多少魔力,但精彩的特效,與

殺手遲暮《捍衛任務4》/《John Wick: Chapter 4》

圖片
在第四集中,仍然能看到最受歡迎的元素,大量的子彈揮灑,炫酷的打鬥場面,偶有停頓的套招感與可愛的狗狗,對,這仍舊是一部動物保護片。 但長達近三個小時的片長,基哥與甄子丹兩種不同風格的對映,突然令我有種 John Wick 的美好正在流失的感受 。 【甄子丹起到有趣的化學反應】 老實說當初甄子丹的加入,令我擔憂這會讓整部作品蒙上濃厚的武術色彩,捍衛任務確實以動作戲為一大賣點,但相較於武術,捍衛任務在我看來更像是真實的暴力,如何殺人,如何讓人癱瘓,如何讓對手昏厥,這樣直接赤裸的魅力與甄子丹過去在螢光幕前展示的「武術」有很大的不同。 俐落與笨拙交錯的動作與幽默的性格和那種決意的態度,都讓這個角色即便是初次登場,都有了非常強大的魅力,當然真田廣之同樣吸人眼球,兩人的對峙也令人屏息,從結果來看,這部片不僅沒有屈就了甄子丹的武術底子,反而用另一種更有創意性的方式發揮了出來,尤其是那個門鈴,拜託夜魔俠學學好嗎,有夠天才。 【一隻狗,兩隻狗,我們需要更多的狗】 可愛的狗狗也一直是《捍衛任務》系列受歡迎的原因之一,而這次電影狗狗們的戲份比我們想的還要多,作用也更加突出,有媒體報導這次的作品總共動用了五隻狗狗出演,大多是德國狼犬,並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訓練與陪伴,讓整個劇組都產生了愛狗氛圍。 在電影中,狗狗們的作用也是十分顯著,無論是任務的執行、陪伴、令人吐槽或裝可愛,這些狗狗都讓人難以轉移目光,動物保護片的定位難以動搖, John Wick 會用子彈證明給你看。 【殺神遲暮】 從紐約殺到摩洛哥,從大阪飛到法國,我們見證了 John Wick 連續四集的打打殺殺,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樂趣,但這次的作品,從中能感受到的不僅是槍林彈雨,不再是爽快的打擊,我們能看到的是 John 逐漸的疲憊,卻又不願放棄的意志力,這恰恰也呼應了《捍衛任務》系列一直以來對 John 的評價,強大的專注力。 但在這麼長時間的掙扎後, John 身上除了那傳奇性的色彩外,還瀰漫著濃厚的孤寂與疲憊。 他就像是瘟疫,渲染著每個體制下的個體試圖做出反抗,但除了他自己外幾乎無一倖免,殺神還是瘟神,在不同的角度看來, John Wick 能代表不同的意義,我們仍然能享受打擊的快感,更別說這次 John 還面臨了更多的挑戰,像是耍著看起來實在不怎麼俐落的雙截棍,以及練習日語和粵語

封印心中的傷痛《鈴芽之旅》/《すずめの戸締まり》

圖片
  先說,我是犬派,沒有貓咪濾鏡,但即便脫去這層濾鏡,《鈴芽之旅》仍舊是新海誠有關災難的三部作品中我最喜愛的一部,即便我仍認為在翻譯上,鈴芽的門鎖可能更好一些,但這種事本來就是各有所好的,不是嗎。 【新海誠的災難三部曲】 《鈴芽之旅》講述高中生岩戶鈴芽遭遇自稱閉門師的大學生草太,關門過程中鈴芽意外拔出封印「門」的要石,害阻止門後會引發地震「蚯蚓」的封印失效,令草太成為三腳座椅,為了幫助草太恢復原狀,鈴芽踏上尋找變成生物的要石,並關上全國各地「門」的旅程。 從《你的名字》到《鈴芽之旅》,三部作品分別詮釋了隕石、豪雨與地震三種災害,共通點除了都與天災有關,提倡自然外,更都是以女子高中生為主角,劇情上也描寫了青澀的情愫與青春期女性徬徨到堅定的情感變化。 從《言葉之庭》與《秒速五釐米》到《鈴芽之旅》新海誠從青春期的男性轉換為從女性,也從少年少女的曖昧融合成對自然天災的敬畏。   【百年追思巡禮】 《鈴芽之旅》中除了已經提到爛,新海誠那美如畫的絢爛背景外以及強到不行的建築風格外,也花了不少心思在旅行上。 從鈴芽旅行的腳步我們會發現,宮崎、愛媛、神戶、東京,皆是日本史上發生過重大地震災害的地區,分別是日向灘地震、伊予灘地震、阪神大地震與關東大地震( 1923 )年,而關東大地震發生的時間恰好與鈴芽抵達東京後,草太口中所說百年前蚯蚓造成的龐大災害不謀而合,同時也是日本史上少有震度超過 8 級的超級地震。 而鈴芽的故鄉在維基上為仙台,但我個人從劇情推斷上認為更可能為岩手縣,一來東京與仙台距離車程約為四個半小時,到岩手縣則要六個半小時以上;二來從 311 震央推斷,當時災害程度岩手縣恐怕更勝於仙台。 而鈴芽的這段旅程,也如同是走過了日本百年來的地震史,宛如一場地震史的追思巡禮,充滿了敬畏,也提醒著日本人過往慘痛的記憶。 【常世】 電影中我們能看到,在時空共存的常世中盡是斷垣殘壁,野火地鳴,蚯蚓躁動,鑰石疲乏。 暗紅的蚯蚓彷如在這漫長時空中人們對於地震恐懼的記憶,隨時準備破門而出,提醒人們天災的可怕,而鑰石則像是人們對於神明祈願具現化的祝福,一而再再而三的壓住埋藏在大地中那可怕的回憶,但隨著時光過去,人們逐漸忘了地震的恐怖,鑰石逐漸失去了法力,那對於地震的恐怖再度化為蚯蚓,再度讓人們記起值得敬畏的天災。 開門,往如讓恐懼回憶席捲。

擱淺《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

圖片
《The Whale》帶給我的感受不亞於我當時花了四個小時看完《大象席地而坐的惆悵》,布蘭登費雪回歸大螢幕帶來的是與過往不同,從表面轉往內在的波瀾壯闊,更在同志議題的處理上是如此的自然且動人,小成本成就了令人過目難忘的作品,令人淚腺失守。 【簡單卻令人動容】 《The Whale》講述失去伴侶的同志父親因悲慟過度造成暴飲暴食,令自己成為體重高達272公斤的高危族群,在身體不段釋出警訊後,他嘗試修復與女兒的關係,並試圖面對自我過去的一切行徑。 香港將這部電影翻譯為《鯨》,相較於台灣的翻譯,我更喜愛《鯨》這個譯名,在《The Whale》中,我們能看到的不僅是布蘭登費雪飾演的查理試圖修復父女關係,更多的是查理在面對了解他的人,試圖了解他的人與不了解他的人時,那種釋然,從逃避到坦然的過程。 【周洪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一名亞裔臉孔的好萊塢演員,周洪雖然較少擔當主角,但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卻是極具說服力,無論是在《五星饗魘》中表現的偏執,又或是在《The Whale》中面對親人與好友的離去和任性,都能說服自我成全放手的釋然與過程中強烈的保護慾。都能強烈的令人感受到周洪在角色情緒醞釀上的厚度。 當中他與布蘭登費雪的數場對手戲都能看出兩人都是極盡心力的為了彼此去著想,即便需要橫跨大雪為對方買來物資也在所不惜,在周洪飾演的麗茲身上的,似乎是她極盡全力的在幫助著查理。但回頭看看,被家庭拒於門外,痛失手足無能為力,查理似乎成了這個世界上唯一能讓麗茲痛哭的那棵樹洞,相較於無名的父母,找到方向的哥哥與查理似乎更像是她的家人,二度讓家人在自己眼前以極近自虐的方式離世是多麼悲痛的體驗,或許是更難令人想像的。 【白鯨記】 比起藥物,美麗的文字更能平復查理高血壓帶來的心臟絞痛,而最有效的,則是女兒八年級時撰寫的文章,該篇文章是世界名作《白鯨記》的讀後心得,在文字中,查理的女兒艾莉將白鯨莫比迪克形容為蒼白龐大的怪物,這樣的描述似乎也與查理的外在形象不謀而合,蒼白且龐大,如同怪物般令人畏懼,甚至連查理巨大的哮喘,都與鯨魚的低鳴不謀而合;但在這高聳遮光的身軀中,又有誰願意停下來了解怪物內在的脆弱,又或是大多數都像是披薩小哥一樣,留下一句「Oh!My God」 整部電影僅用了極低的預算(300萬美金)進行拍攝,也因此所有的場景都在查理的小屋中進行,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小屋中陰暗且髒亂,房間內四處懸掛著

娛樂為王《玩命特攻:武演行動》《Operation Fortune: Ruse de guerre》

圖片
如果問我最喜歡的導演是誰,蓋瑞奇永遠是會是榜上有名的那位,作為一部娛樂性質為主軸的年節動作片,《玩命特攻:武演行動》可以用四個字總結-爽就完事。 【 114 分鐘的娛樂饗宴】 《玩命特攻:武演行動》的劇情特別簡單,國家想追查高機密性的高殺傷性武器,這時你腦海裡肯定會閃過幾個適合的人選,連恩尼遜、湯姆克魯斯、當然還有本片主角傑森史塔森。 對,《玩命特攻:武演行動》的劇情就是這麼單純,傑森史塔森領著幾個小特務給美國政府出任務,你可以想像傑森史坦森那一貫的狠勁、難以控制的派頭、總是失控的情況以及永遠不缺的爆破場面和帥氣的收尾。 你要說整部片有什麼大道理嗎?完全沒有。蓋瑞奇毫不掩蓋自己想拍部 B 級爽片的決心,從頭到尾不跟你講什麼大道理,背後沒有什麼動人的故事,子彈跟炸藥像不要錢的撒,能炸直升機絕不炸小飛機,能發一打便當絕不會只發一手啤酒,儘管把腦子放空,享受整場蓋瑞奇標誌性的快節奏轉場與傑森史塔森的俐落身手,順便抽空欣賞一下休葛蘭的角色魅力,度過兩個小時就是那麼輕鬆舒暢。 【最佳搭檔,從不失望】 對我自己來說,有些人只要一合作,成果幾乎很少令人失望,譬如凱文哈特與巨石強森,又或是傑森史塔森與蓋瑞奇,《玩命特攻:武演行動》是兩人的五度合作,同時也是蓋瑞奇與休葛蘭的第三次合作。 蓋瑞奇還是那個蓋瑞奇,《玩命特攻:武演行動》收斂了一些蓋瑞奇的特色,多線劇情的發展方式在《玩命特攻:武演行動》幾乎看不到,但標誌性的緊湊風格一點不少,男性間的唇槍舌戰也是毫不遜色,即便我們在這次較沒辦法見識休葛蘭與傑森史塔森的交鋒,但兩人各自展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英國導演非常擅長將男性間的粗鄙與紳士交疊出微妙的平衡,上一秒還在互相嘴砲,下一秒就槍林彈雨。 【令人滿意的選角】 除了老朋友傑森史塔森與休葛蘭外,這次電影最令我訝異的是女主角奧布瑞普拉薩的表現,我只能說,蓋瑞奇終於找一位適合他風格的女性。 老實說蓋瑞奇的作品很多時候會放大男性的粗鄙與豪邁特質,以及加上些許的厭世,這些特色較少有女性能駕馭有佳,但奧布瑞普拉薩的表現出乎意料,葷段子張口就來,與傑森史塔森的對戲也能懟的光頭壯漢一臉厭世,尤其聰明的將兩人分開,讓觀眾盡情欣賞傑森史塔森開槍的同時,也不會遺漏奧布瑞普拉薩與休葛蘭的出色對戲,偶爾傻妞一下,更加提升了她的討喜程度,數段嘴唇特寫更保留了女性的性感元素

隔壁觀影-只有James才敢挑戰《阿凡達: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

圖片
作為當代造價最昂貴的電影,《阿凡達:水之道》可說是現今影史最糟糕的商業案例之一,除了James Cameron,還真的是沒有人會這麼瘋,而在逼瘋演員去上潛水課以及打造潛水攝像機之後,《水之道》達到了什麼樣的成果? 【當代最偉大的視覺享受】 若以劇情去評斷《阿凡達:水之道》的好與壞,只能說這並非本作的優勢,但若是以視覺感受來說,James Cameron仍舊證明了,在3D的世界中,這麼瘋的還是只有他一個。 從09年到現在,James Cameron琢磨了13年才推出《阿凡達:水之道》,甚至連先前好評的《艾莉塔:戰鬥天使》也只能算是《水之道》的特效試作品。 同時James Cameron也將對海洋的熱愛投注到了這部電影中,電影中絕大多數的水下場景都是實際下水拍攝,光是要打造能在水中拍攝的攝影設備,整個幕後團隊就花費了5年的時間,在這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燒James Cameron自己的口袋,有此可見他的瘋狂與堅持。 而當設備到位後,倒楣的就是演員了,據報導,阿凡達的每位演員都被James Cameron送去上了潛水課程,其中Kate Winslet就在嚴苛的要求下完成了長達7分鐘的憋氣挑戰,敢這樣逼迫奧斯卡影后的導演,大概也沒有幾個。 辛苦總是值得的,《水之道》帶來了充滿魔力卻有帶有幾分真實的水下世界,水紋的流動、浪潮的激濺、水面光線的折射、皮膚的質感、鱗片的反光感,這才是一部真正美好的3D電影,可惜的是沒有多少人有能力拍攝出來。 【你有錢,想拍什麼都可以】 不得不說,James Cameron絕對是一個很「任性」的導演,他性格古怪且非常偏激,要說固執或瘋狂都可以,但他最大的優點可能是他願意為這些瘋狂付出很多代價,《阿凡達:水之道》成本4億美金,當中不包含詹姆斯自己在這十年間對於攝影技術的琢磨與研發,實際成本我相信試更高昂的,而這麼高昂的成本經估計如果要回本,恐怕要在全球創下20億美元的票房才有機會,這也表示只要一回本,《水之道》會直接擠進史上最賣座的前五部電影之列,這樣嚴苛的要求,注定了《水之道》不會是一部優質的商業作品。 James Camero不知道嗎?我想不是的,只是他更在乎的是能否創造更優質的電影技術,而非創造更多的財富,畢竟他自己就掛了個史上最賣座電影導演的頭銜在哪,如果因為商業考量砸了自己的瘋狂招牌,恐怕怎麼樣都划不來。 而比起James Camero,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