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3的文章

You do not know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

圖片
 這是一部值得被欣賞的作品。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延續了前作的優點,出色的音樂,緊湊的劇情,嚴謹又富含彈性的架構以及出彩的美術和視覺設計,真的很難用電影來形容這部作品,至少對我來說,這幾乎跟藝術品沒兩樣了,他做到了只有動畫電影能做到的一切,並且讓他們如此美好,會說幾乎,當然是因為我們得在這個作品完整後才能下定論。 【Whole】 在進場觀看前,我實在很難想像這部作品能發展成雙主角的電影,且兩者的比重絲毫不失衡,緊密的情感連結讓整部電影更加具備深度與渲染度,角色的情緒之飽滿,幾乎是從開場就如同浪潮一樣襲向觀眾,每個節點都是如此精彩,轉折也豪不讓人失望。 在每個節點你能感受到角色的立場,下決定的掙扎,犧牲與背負的責任,這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但這是一部飽滿到難以想象的電影,整部作品你甚至能將自己代入超過三個角色,並理解他們的決定,蜘蛛人就是如此有魅力。 【Lonel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班叔的名言即便過了20年以上仍舊影響著每一個蜘蛛人。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呈現了做為一個英雄,做為蜘蛛人,你需要承擔的一切,包括憤怒,釋懷,隱瞞與自我懷疑,以及責任與孤獨。 實際上,孤獨甚至作為核心概念,擔當了兩個主角的故事情緒主線,這個概念也將青少年的情緒囊擴其中,不同立場的責任感相互衝突,無論是任何年齡層的人來看,相信都能感受到不同角色內在孤獨的一面,無論是蜘蛛人2099、邁爾斯或是關以至於其他角色,他們都在做著所謂「對的事」沒有人是壞人,沒有人是主角,也所有人都是主角。 【Self-identity】 除了孤獨,另一個所有蜘蛛人,甚至是所有英雄都需要面對的,是「自我認同」。 即便擁有超能力,仍會因錯誤的決定遺憾悲痛,就像是超人殺了露易絲,閃電俠無法拯救母親,班叔的犧牲造就蜘蛛人,緋紅女巫無法抗拒對幸福的渴望,英雄終究是人,需要理解,需要認同,需要談話,需要傾聽,但作為英雄,似乎就失去了脆弱的能力。 他們要如何承認,自己就是無法放棄對親情的渴望,對未來的迷茫,對家人的內疚,對錯誤的自負,唯有接納,才能繼續前進,但如何接納,如何前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怎麼說,《蜘蛛人:穿越新宇宙》真的很讚,大爆滿的彩蛋就不用說了,整部電影幾乎每個角色獨立拉出來都是個精彩的故事,就像為標題說的,You do not know,沒有人能了解另一個人的故事,我們總會聽到有人安慰時脫口而出說「我

藍色是希望的顏色《閃電俠》/《THE FLASH》

圖片
我不習慣不是金髮的卡拉 閃電俠的起跑設計真的很醜 以上是我對這部電影唯二不滿意的地方,如果加上沒能看到湯瑪士·高斯汀回來客串大螢幕的話,勉強算是三個不滿意吧,這是一部既符合閃電俠,又充滿了愛的電影。 他很棒,真的很棒。 【這不是閃點】 從閃電俠電影宣布開拍以來,閃電俠的經典事件閃點就不斷被提起,而正片釋出後,華納證明了三件事。 1.即便有概念與影子,但這確實不是閃點 2.當初力排眾議留下這部作品是正確的決定 3.無論私下如何,在表演上,伊薩米勒是個出色的演員 這部電影雖然有閃點的影子,但仍發揮精彩的原創精神精神,這是我過去從未看過的閃電俠,但他具備了閃電俠最出眾的幾個特質,希望,愛與幹爆時間線。 【藍色是希望的顏色】 在我的印象中,曾有兩位閃電俠的閃電顏色為藍色,分別是未來閃電俠與藍燈戒閃電俠。 「我曾一輩子都在試圖奪走他的希望,但無論我從他那奪走了什麼,他從不會放棄希望」-逆閃斯旺 這次的兩位閃電俠中,確實有一位發出藍色閃電,且充滿永不放棄的希望。 而從故事中也能感受到,貝瑞那對於家人的愛與身為英雄的特質,無論是否身懷神速力,貝瑞都不吝於幫助他人。 閃電俠之所以是DC最偉大的英雄之一,並非因為他能夠幹爆時間線,而是因為他是貝瑞艾倫,當然,正義聯盟也常常需要有人因為神速力背鍋就是了。 【充滿致敬的多重宇宙】 畫面,情懷,劇情都拉滿的情況下,閃電俠如何再表誠意? 當然是塞進滿滿的情懷了! 除了麥可基頓的蝙蝠俠外,電影中還會出現初代閃電俠傑伊蓋瑞克,喬治克隆尼版本的布魯斯韋恩,布蘭登勞斯的克拉克以及只出現於傳說中的尼可拉斯凱吉版本的超人。 雖然我也期待看到湯瑪士高斯汀版本的閃電俠與甜茶的蝙蝠俠,不過很可惜,在院線版的內容中沒能發現他們的身影,但即便如此,也已經讓DC的粉絲大為興奮了! 不僅如此安迪·馬希提還在有限的時長下,盡量完整了麥可基頓版本布魯斯的故事性,挖掘兩位貝瑞的不同面向深度,有陽光,趣味,充滿希望的,同時也有自責,絕望,偏執的,這些豐沛的情感讓整部電影更加飽滿與充滿渲染力。 當然,這部電影最棒的地方之一,還是他們還了尼可拉斯凱吉與麥可基頓一個公道,麥可基頓當初急流勇退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蝙蝠俠3》不夠「布魯斯韋恩」,猜猜怎麼著,這次的表現上,麥可基頓絕對夠「布魯斯」。 這是一部出色的電影,我無法確認這部電影能帶給對DC毫無認識的觀眾多少魔力,但精彩的特效,與

大膽《催眠狙擊》/《Hypnotic》

圖片
《催眠狙擊》如同將對於催眠的大膽幻想忠實呈現的電影,在概念上,我會說他大膽而有趣,但在執行上,確實也有些差強人意的部分。 【過於直觀的催眠手法】 《催眠狙擊》如同片名,整部電影都圍繞在催眠師之間的無聲交火,如果把電影拆成兩個階段部分,在第一階段可謂是滿足了某部分偏好者的想像空間,試想一下,彈個手指就能讓人陷入深度被控制狀態,如此直接的方式雖然令人興奮,但也太過單調,即便如此,我仍舊欣賞在發便當上不遺餘力的手法。 但這樣單調的催眠對決反覆出現難免有些單調,於是在轉折出現後,整部作品緊接步入節奏緊湊的第二階段。 而第二階段的多重轉折,在解釋了第一階段的諸多不合理之處的同時,也讓劇情急轉直下,不得不多,這部電影的諸多轉折都十分恰當且令人感到新穎,在劇本方面真的很棒,唯一可惜的是特效技術較為廉價,往往無法帶來震撼感。但導演聰明的將電影控制在 90 分鐘,讓整部電影的節奏快速緊湊,可以可說是絕無冷場,如果出去上個廁所,或許就會錯過關鍵線索,對當下的情況感到困惑。 除了特效,該片的另一大缺陷則是將「催眠」展現的太過無敵,幾乎毫無制約,強大的催眠者與 X 教授無異,這樣的能力者不是控制起來就是擊殺,很難想像政府機關會讓這樣一群人在外面趴趴走還沒有制衡手段,雖然最後的轉折讓整個故事留下了懸疑感,但如果再繼續演變下去,大概就要變成超能力大戰了。 【在線的小班】 作為主角,班艾佛列克這次承擔了大量的戲份,當中包括許多的獨角戲,不同於擔任蝙蝠俠的小班,我們總算又能看到在《控制》中表情多變,且眼神令人著迷的班艾佛列克了。 當然,艾莉絲布拉加與威廉費奇納的演技都是很好的,童星芬莉也展現了她逐漸成熟且美好的一面.但班艾弗列克在這部電影中同時擔任了擔心女兒的父親與追緝真相的角色,在第二階段的角色轉換與露出身為父親的笑容,這樣的表現廣度遠超其他演員,令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續作的可能性】 在結局後千萬別離開位子,羅里葛茲導演在電影的結尾留下了最後一個轉折,這個轉折不僅給該片留下了續作的可能性,也讓某些角色的定位有了點改變。 可惜的是這部斥資 6000 萬的電影如今連成本的十分之一都收不回來,過於直觀的表現手法似乎也不受到影評人的愛戴,真想有續作,除非哪位大佬願意自掏腰包,否則這樣名利雙雙慘烈的作品想再來一搏,恐怕是難了。 看了不用負責的IG 需要點讚支持

屬於昭和的浪漫《新·假面騎士》/《シン・仮面ライダー》

圖片
如果特攝是一種浪漫,那庵野秀明就是這股浪漫風潮的傳道者,雖然快變成邪教了。 【特攝的浪漫】 《新·假面騎士》改編自石之森章太郎的經典,1971年版本的《假面騎士》特攝劇,庵野 秀明宛如新瓶裝舊酒一樣,將其透過「新·日本英雄宇宙」這個媒介,將他心中的本鄉猛 呈現在大家面前。 電影以當年的電視劇為背景,經典的怪人蜘蛛男,黃蜂女等改造人一個不少,但同時也有 更多的角色獨白與對話探討,在文戲方面非常有庵野的風格,沉靜且有魅力,打鬥方面標 上了PG12的標籤,回歸到昭和時期較為直接的暴力風格,但節奏方面更為加速,如果你看 過《新.超人力霸王》的話,我只能說這部的節奏更快,且內容更多,屬於從沒了解過假 面騎士的人會感覺到資訊爆炸的作品。 當然,經典元素也是一個不少。 仰賴風的變身器,經典音效與配樂,旋風號,最經典的舊一號皮套,還有許許多多可能可 能只有看過當年電視劇版本的影迷才能發現的分鏡彩蛋,都是庵野秀明獻給石之森章太郎 的浪漫。 【慾望的集合體】 如果你在這部電影前問我,談到欲望,會跟哪個假面騎士聯想在一起,我會回答你是假面 騎士OOO(歐茲),因為在設定上,OOO就是以欲望為主軸進行整個故事。 但庵野的《新·假面騎士》,則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慾望。 他強調了人性的缺陷,而改造人則像是為了滿足慾望,獲得力量的產物,就像是本鄉猛在 溝通上的缺陷,渴望與人交流,最終與新一號的頭盔融為一體。 瑠璃子與家人情感上的缺陷,渴望修復關係,犧牲自我喚回綠川一郎。 蝙蝠男渴望獲得注目,研發出能操控人體的蝙蝠病毒,滿足虛榮。 無論是英雄又或是怪人,最終都離不開自身的慾望,差別只是在於如何面對自身的慾望與 選擇如何達成慾望的過程罷了。 電影中有大量的本鄉猛對自身探討的鏡頭,有時有對話,有時只有畫面,都一再的提醒觀 眾本鄉猛在每個階段的改變。 而本鄉猛展現的是表的慾望的話,綠川瑠璃子展現的則是更為深沉的「裏」,在情感投射 上,自我厭惡中的慾望,用更隱晦,更彆扭的方式,運行於故事中。 【各有角度的打戲】 文戲的部分絕對是這部電影的優秀之處,就連打鬥畫面中,角色間的交流也能讓人感受到 角色本身強烈的信念。 而這次的打鬥畫面也走一個硬派寫實的風格,在處理上給人強烈的真實感,但也有部分使 用大量的3D技術,給我的感覺則是截然不同。 在3D打鬥的畫面中,彷彿讓人感受到一種詭異的加速感,有種將撥放速度調高到1

偏見因子《變形金剛:萬獸崛起》/Transformers: Rise of the Beasts

圖片
我猜看過的人肯定想吐槽到底哪來的「萬獸」崛起,加加減減兩只手都數得完,不過我還是要說,原文的意思比較傾向「野獸崛起」,所以還是別在片名上找碴好了,反正正片裡能找碴的地方也夠多了。 【充滿偏見的年代】 這次電影的時間點設定在電影《大黃蜂》之後,從柯博文的態度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他還不信任人類,並一心尋找回到賽博坦的方法 造型上這次的變形金剛大多維持了大黃蜂那樣較為簡單的設計與鮮豔的風格,反派恐懼金剛的機械感則較重,且記憶點都不強。 老實說如果不把《變形金剛:萬獸崛起》跟麥可貝的變形金剛五部曲銜接,單單以《大黃蜂》的續作來延伸的話,這次雖然沒能像前作一樣,不過還是給人新的感受,但老問題仍舊存在,如果我們只想回到機器人互毆的年代,那把麥可貝找回來就行了,《大黃蜂》之所以動人,除了在大黃蜂本身的故事外,金剛們與人的互動更顯得突出,但這個特點卻在這次被以奇怪的方式取代了,老實說,這個變動令人無言以對。 【稍嫌沉重的現實】 故事設定在 1994 年,雖然當時的美國膚色問題已經改善,不過多少還是看得出一些社會上的刻板偏見,男女主角在外形上確實沒那麼討喜,但也可能是幻影太討喜了,如果他是人類,他一定是個很讚的脫口秀演員。 而事實是,我們確實能從電影中側面感受到當時對於部分人的歧視與偏見,而角色在現實中的不順也成了推動劇情的引擎。 劇情一直不是變形金剛的強項,這次劇情強調了人與變形金剛間的隔閡,核心仍舊是那個問題,人與不同物種是否能互相信任? 這個問題不僅丟給了柯博文,同時也丟給男主角諾亞 ,而這之間的突破點則是金剛王。幻影與諾亞間的互相信賴關係卻沒能被加以描述,個人覺得有些可惜。 題外話,劇情中多次強調男主角諾亞是前美軍通訊兵,但卻對他的過去隻字不提,在劇情中也鮮少能看他展現身為軍人或是通訊兵的一面,老實說蠻難說服人的,反倒是女主角艾蓮娜幾乎是 Carry 行動方向,如果沒有最後大戰時的表現,男主角真的很容易被遺忘。 【難以言喻的更動與缺憾】 如果將電影分成兩個部分來看的話,前面 90 分鐘雖然有點沉悶,但一直在車道上順利前行,但後面30分鐘與恐懼金剛開戰後,彷彿換了駕駛,車速瞬間飆升,就連方向盤都快握不住了。 首先是諾亞與幻影的結合真的是跌破我的眼鏡,我不確定過去的變形金剛的任何作品中有沒有任何這種情況,但至少我自己是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