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觀影-奈何橋另一頭的世界《該死的阿修羅》

喝下了孟婆湯,等級與裝備都會被洗白,但能獲得更好的角色數值,更強力的裝備與武器。

真的嗎?

《該死的阿修羅》結合了社會議題,網路議題,家庭議題甚至是平行時空,題材可說是非常多樣化,不僅探討了社會低層求生掙扎的無奈,也揭開在隨機殺人背後,那已經茫然的人生道路。

電影本身找來金馬影帝莫子儀、最佳女配張詩盈、金鐘視后黃姵嘉,剛拿下金馬最佳女配的王渝萱、《誰先愛上他的》黃聖球,以及劇場出身的賴澔哲,這樣強大的演員陣容也讓整部作品在壓抑的節奏中顯得更有生命力,每一個情緒爆發的環節,都可以感受到衝破水平張力的氣體在宣洩飛揚,三段不同的故事互相交錯,透過莫子儀交織成一條環環相扣的故事線,孟婆湯一喝才發現,原來他一直都不是掌線者,而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台版的多重宇宙】

樓一安導演的手法非常特別,在電影最後的1/3採用了平行宇宙的概念,讓我們一窺奈何橋另一頭的世界。

《該死的阿修羅》中以網路遊戲為媒介,並提醒著,喝下孟婆湯,角色就能擁有全新的人生,但真的喝下了孟婆湯,在不同的時間點,有了不同的故事,真的就是更好的人生嗎?對每個人來說,我認為都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該死的阿修羅》在講什麼?】

電影本身以一起夜市的隨機殺人案為開頭,逐漸拉出受害者與加害者兩人背後的故事線,拼湊出整個故事的架構,隨後又再度推翻,讓我們看到了隨機殺人案沒發生的世界,背後的故事性之強烈,足以細細品味。

電影本身有兩個部分特別吸引我,一是黃聖球對於自己犯下夜市殺人案後自我的獨白,二是整部電影分成三個章節的架構性。

前者在犯案後堅持不道歉的做法足以讓人重新審視這幾年從沒停止爭論過的恐龍法官的話題,法律與人民的距離到底有多遠?這真的是個難以界定的分割線,作為社會公序良俗的最後底線,死刑是否是最好的答案,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見解,而道歉對於受害者的意義為何,我相信黃聖球的對白給了觀影者一段新的思考空間,老實說,《該死的阿修羅》就是不斷勾起我們對於善惡的思考,對於是非的思考,也是對於迷茫的思考。

十多歲是個迷茫的年紀,二十多歲呢?三十多歲呢?五十多歲呢?

人終其一生都在迷茫,進而思考,進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而這點在電影的三段架構中,也給了觀眾一番新的體會。

相較與前一二章較為抑鬱、敏感,緊張的氣氛,第三章整體的節奏感,情緒都歡快了許多,可以說前面較為不快樂的角色,都在第三章找到了微笑的理由,但卻也帶動了本來在前面較為飄忽不定的角色,有了不同的際遇與選擇。

對比之下,很難說哪個時空更好,而樓一安導演更在最後給我們看了更多的可能性,那樣的世界就是美好嗎?我不這麼認為。

日本漫畫《猫之寺的知恩姐》中有這麼一段話,「就算是再好的人,只要有在好好努力,在某人的故事裡也會變成壞人。」這段話曾在某段時間非常流行,但卻與《該死的阿修羅》一樣,點出了世間的無常與變化性,即便重生後的世界更佳的有活力,角色有了更豐富的層次,對於善惡是非也有了不同的立場與角度,仍無法去改變整個環境中,永遠會有人成為受害者,就算攤在了陽光下,仍有人倒下,在最後的反轉與給觀眾的反思空間,讓人不得不佩服樓導優異的說故事能力。

【故事中的刻板印象】

《該死的阿修羅》上映後,有些評論會認為電影中將一些角色冠上了刻板印象,不可否認的,樓導確實在這些角色身上貼上了撕不下來的標籤,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在為整個全體貼上標籤,而是讓整部作品的角色定位更清晰,讓觀眾更能快速地去揣摩與了解角色當下的情緒與會採取的行動。

處理多線劇情本來就不那麼容易,加上要在當中交織出角色本身的人物關係,以及翻轉整個架構,留下一片新故事的空間,如此複雜的故事線若還要細細剖析每個角色的內部特質,我想絕對不會是兩個小時就能搞定的事,《大象席地而坐》都搞四個小時了,台灣有多少觀眾能真的有耐心去好好的認識這些角色?很多人連三小時的《蝙蝠俠》都撐不住。

《該死的阿修羅》帶來的最大驚喜是你能很快速地融入角色的情緒,了解他的喜怒,除了流於表面的資訊外,剖開他的內在,你能發現更多值得品味的元素,而透過故事的重啟與轉換,我們對這些角色的了解也更加的豐富與立體,宛如我們生活周遭的一份子一樣,尤其黃姵嘉在提案與被客戶罵爆的時候,我還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這樣的一部作品,探討了社會偏見,也檢視了底層生活,透過這些視角,一一去探索生命的本質與認同,這兩個小時的旅行,或許能讓你的眼睛添加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就像莫子儀在電影中講的,「或許我們都有機會變成阿修羅,但我們都有選擇」,活在世上,我們終其無法改變他人的看法與目光,即便我們喝下了孟婆湯,那些標籤與記號,也伴隨我們的生命,難以抹去。


看了不用負責的I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原來賽車是這麼浪漫的事《GT跨界玩家》/《Gran Turismo》

🎬從《蒼鷺與少年》看二戰下的物價通膨

🎬沒能說好的故事《女鬼橋2怨鬼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