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殺手遲暮《捍衛任務4》/《John Wick: Chapter 4》

圖片
在第四集中,仍然能看到最受歡迎的元素,大量的子彈揮灑,炫酷的打鬥場面,偶有停頓的套招感與可愛的狗狗,對,這仍舊是一部動物保護片。 但長達近三個小時的片長,基哥與甄子丹兩種不同風格的對映,突然令我有種 John Wick 的美好正在流失的感受 。 【甄子丹起到有趣的化學反應】 老實說當初甄子丹的加入,令我擔憂這會讓整部作品蒙上濃厚的武術色彩,捍衛任務確實以動作戲為一大賣點,但相較於武術,捍衛任務在我看來更像是真實的暴力,如何殺人,如何讓人癱瘓,如何讓對手昏厥,這樣直接赤裸的魅力與甄子丹過去在螢光幕前展示的「武術」有很大的不同。 俐落與笨拙交錯的動作與幽默的性格和那種決意的態度,都讓這個角色即便是初次登場,都有了非常強大的魅力,當然真田廣之同樣吸人眼球,兩人的對峙也令人屏息,從結果來看,這部片不僅沒有屈就了甄子丹的武術底子,反而用另一種更有創意性的方式發揮了出來,尤其是那個門鈴,拜託夜魔俠學學好嗎,有夠天才。 【一隻狗,兩隻狗,我們需要更多的狗】 可愛的狗狗也一直是《捍衛任務》系列受歡迎的原因之一,而這次電影狗狗們的戲份比我們想的還要多,作用也更加突出,有媒體報導這次的作品總共動用了五隻狗狗出演,大多是德國狼犬,並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訓練與陪伴,讓整個劇組都產生了愛狗氛圍。 在電影中,狗狗們的作用也是十分顯著,無論是任務的執行、陪伴、令人吐槽或裝可愛,這些狗狗都讓人難以轉移目光,動物保護片的定位難以動搖, John Wick 會用子彈證明給你看。 【殺神遲暮】 從紐約殺到摩洛哥,從大阪飛到法國,我們見證了 John Wick 連續四集的打打殺殺,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樂趣,但這次的作品,從中能感受到的不僅是槍林彈雨,不再是爽快的打擊,我們能看到的是 John 逐漸的疲憊,卻又不願放棄的意志力,這恰恰也呼應了《捍衛任務》系列一直以來對 John 的評價,強大的專注力。 但在這麼長時間的掙扎後, John 身上除了那傳奇性的色彩外,還瀰漫著濃厚的孤寂與疲憊。 他就像是瘟疫,渲染著每個體制下的個體試圖做出反抗,但除了他自己外幾乎無一倖免,殺神還是瘟神,在不同的角度看來, John Wick 能代表不同的意義,我們仍然能享受打擊的快感,更別說這次 John 還面臨了更多的挑戰,像是耍著看起來實在不怎麼俐落的雙截棍,以及練習日語和粵語...

有趣卻不失溫度《沙贊!眾神之怒》/《Shazam fury of the gods》

圖片
做為一部續集,《沙贊!眾神之怒》延續了前作的世界觀,無論他會不會被詹姆斯岡恩捨棄,他都是華納在這幾年的跌跌撞撞下少數我認為抓到了角色魅力的作品。 續作核心仍是比利對於自身歸屬感的問題,整體仍維持有趣到有些聒噪的風格。 【新角色,新氣象】 除了前作大家已經看到膩的柴克萊威外,這次加入了新任的白雪公主瑞秋曾格勒,好久不見了劉玉玲,以及奧斯卡女主角海倫米蘭,後兩者都讓這部作品在節奏上有趣不少,與柴克的話嘮脫序不同,海倫米蘭的角色在這部電影中起到了緩和的作用,而劉玉玲飾演的卡呂普索更凸顯了角色狡詐與強勢的部分。 電影中除了能看到沙贊家族間的情感交流外,更能看到阿特拉斯的女兒們間,對於人類採取的不同態度。 另外這次沙贊家族的大姊葛莉絲·福爾頓同時也直接飾演了變身後成年版的自己,從暴漲的鏡頭數量可以感覺的到導演對她的厚愛。 或許是上次只有脖子以下的克拉克讓 DC 粉不太滿意,這次客串角色直接請出了蓋兒加朵,再加上片尾畫面的提醒,不難發現現階段的 DC 電影角色仍是放在同一個宇宙中,而閃點後這個些角色該何去何從,或許就是詹姆斯岡恩該擔心的問題了,我唯一感到鬱悶的是,這些年來,除了梅莉莎外我真的很難接受其他的卡拉,尤其是沒有金髮的。 【從孤獨到放手】 若將《沙贊》與《沙贊!眾神之怒》兩部作品接續觀看,肯定能看到比利除了年紀外的諸多變化。 當年那個一心想逃離寄宿家庭,尋找家人的青少年,已經蛻變成了維護家人,擺脫血緣關係束腹的兄長,當然,他還是很屁,但這並不妨礙他擋在家人與敵人之間,並在必要的時刻挺身而出。 從逃跑到逃避離開,從些許的孤僻到不願意放手任何一個家人,聒噪說穿了也是比利掩飾自己膽怯與懦弱那一面的保護色。比起面對家人的離開,他寧可與惡龍交戰,對抗眾神以強悍的外殼,掩飾內在的不安,就像是海倫米蘭在電影中說的,即便偽裝的外表再強大,沙贊的內在仍舊是那個不安的小男孩。 在相遇前,比利需要學習如何愛;在相遇後,比利更該學習如何放手。 【必不可免的混亂】 角色的暴增讓《沙贊!眾神之怒》多了許多必不可免的混亂,這點在電影收尾上最為明顯,大量的 CGI 動畫除非是對於希臘傳奇生物特別熟悉且有興趣的人,否則恐怕會令人感到厭煩,公式化的收尾也讓劇情沒能染上驚艷,雖然有些令人遺憾,但還不到失望的地步。 過多的笑話、諷刺、彩虹糖廣告、混亂的戰鬥場...

封印心中的傷痛《鈴芽之旅》/《すずめの戸締まり》

圖片
  先說,我是犬派,沒有貓咪濾鏡,但即便脫去這層濾鏡,《鈴芽之旅》仍舊是新海誠有關災難的三部作品中我最喜愛的一部,即便我仍認為在翻譯上,鈴芽的門鎖可能更好一些,但這種事本來就是各有所好的,不是嗎。 【新海誠的災難三部曲】 《鈴芽之旅》講述高中生岩戶鈴芽遭遇自稱閉門師的大學生草太,關門過程中鈴芽意外拔出封印「門」的要石,害阻止門後會引發地震「蚯蚓」的封印失效,令草太成為三腳座椅,為了幫助草太恢復原狀,鈴芽踏上尋找變成生物的要石,並關上全國各地「門」的旅程。 從《你的名字》到《鈴芽之旅》,三部作品分別詮釋了隕石、豪雨與地震三種災害,共通點除了都與天災有關,提倡自然外,更都是以女子高中生為主角,劇情上也描寫了青澀的情愫與青春期女性徬徨到堅定的情感變化。 從《言葉之庭》與《秒速五釐米》到《鈴芽之旅》新海誠從青春期的男性轉換為從女性,也從少年少女的曖昧融合成對自然天災的敬畏。   【百年追思巡禮】 《鈴芽之旅》中除了已經提到爛,新海誠那美如畫的絢爛背景外以及強到不行的建築風格外,也花了不少心思在旅行上。 從鈴芽旅行的腳步我們會發現,宮崎、愛媛、神戶、東京,皆是日本史上發生過重大地震災害的地區,分別是日向灘地震、伊予灘地震、阪神大地震與關東大地震( 1923 )年,而關東大地震發生的時間恰好與鈴芽抵達東京後,草太口中所說百年前蚯蚓造成的龐大災害不謀而合,同時也是日本史上少有震度超過 8 級的超級地震。 而鈴芽的故鄉在維基上為仙台,但我個人從劇情推斷上認為更可能為岩手縣,一來東京與仙台距離車程約為四個半小時,到岩手縣則要六個半小時以上;二來從 311 震央推斷,當時災害程度岩手縣恐怕更勝於仙台。 而鈴芽的這段旅程,也如同是走過了日本百年來的地震史,宛如一場地震史的追思巡禮,充滿了敬畏,也提醒著日本人過往慘痛的記憶。 【常世】 電影中我們能看到,在時空共存的常世中盡是斷垣殘壁,野火地鳴,蚯蚓躁動,鑰石疲乏。 暗紅的蚯蚓彷如在這漫長時空中人們對於地震恐懼的記憶,隨時準備破門而出,提醒人們天災的可怕,而鑰石則像是人們對於神明祈願具現化的祝福,一而再再而三的壓住埋藏在大地中那可怕的回憶,但隨著時光過去,人們逐漸忘了地震的恐怖,鑰石逐漸失去了法力,那對於地震的恐怖再度化為蚯蚓,再度讓人們記起值得敬畏的天災。 開門,往...

溫暖的生命之旅《超難搞先生》/《A Man Called Otto》

圖片
翻拍自瑞典電影《明天別再來敲門》的《超難搞先生》,找來風格多變的德國導演馬克·福斯特與奧斯卡得主湯姆漢克,陣容似乎不差,但在呈現上,似乎沒能貫徹體現作品中的難搞一詞。 【管好你自己】 電影講述社區中對凡事都看不順眼的奧托在失去妻子後性格更加古怪,被迫退休的他企圖結束自己的一生,但對門搬來的鄰居三番兩次展現熱情,直到融化奧托那拒人與千里之外的心,誕生了一段獨特的友誼。 湯姆漢克確實將奧托難相處的一面極盡所能地展現出來,無論是對於社區大小事務的干涉,又或是拒人與千里之外的冷言冷語,以及時常出現的暴怒舉動,都能讓人深切感覺到,奧托是個難相處的對象。 但與之相對的,奧托並非「無法溝通」用通俗點的話來說,他就是個老頑固,但並不是壞人,而如何軟化這個老頑固,以及了解這個老頑固的內在,成了本片的重點。 【愛情與友情的雙重打擊】 電影中約有 2-3 成的比例為奧托的回憶畫面,我們能發現奧托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他或許本來就是個固執的人,但絕非油鹽不進,但隨著妻子發生意外,好友與他漸行漸遠,奧托的生活逐漸失去重心,當唯一能令他轉移注意的工作也離他而去時,對凡事都看不順眼,也知道自己不受周遭待見的奧托自然失去活下去的動力。 【生命的熱情】 奧托的生活令我腦海中閃過皮克斯作品《靈魂急轉彎》的 22 號 ,對生命失去熱情的奧托與 22 號如此相似,而想幫助奧托找到他的熱情,一個聒噪但絕對熱心的鄰居肯定是必要的,於是瑪莉莎一家承接起了這個角色。 而透過電影我們也能發現,奧托雖然難搞,但對公眾事務的熱情難以掩蓋,就是俗稱的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而整部電影看下來,他最不關心的,似乎成了他自己。 對他人生活的關心,對社區的責任感,才是阻礙他一次又一次自殺的主因。 【忘年之交的可貴】 在經歷種種困難後,瑪莉莎一家順離擊碎奧托這顆大冰塊,而真相也讓奧托與同社區的好友冰釋前嫌,電影最後的雪佛蘭也成了奧托開放心胸的象徵!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便社區中不少人對奧托的性格有所微詞,但所有人都認同奧托對社區的付出,以至於在地產商找上門時,整個社區與當地媒體都站在了奧托一方抵制地產商,這樣小蝦米鬥倒大鯨魚的橋段我想無論放在哪個時期都會是大快人心,而在結局上,奧托的死亡也以一種溫暖的方式呈現,讓整部作品從一開始的冷冽,配色上的冷色調,隨著時間軸隨之回暖,最後成為...

電車難題《敲敲門》/《Knock at the Cabin》

圖片
奈沙馬蘭這幾年似乎一直在反轉與平庸間來回跳躍,當我認為《詭老》的反轉發人省思時,《敲敲門》的平舖直述又令我感到有些困惑。 【無私與自私的天平】 這世界上不缺乏道德制高點的評論,但當自己真成為列車長時,才會驚覺電車難題是多麼令人糾結的選擇。 電影《敲敲門》便是最好的例子,同志伴侶雷納德與安德魯帶著女兒溫遠離塵囂來到戶外想渡過一個美好的假期,釣著魚、泡著水、抓著蟋蟀,突然就被人綁在椅子上成為人類救世主。 不得不說,奈沙馬蘭在驚悚題材與緊張氣氛的塑造上還是很有一套的,一座與世隔絕的小木屋,逐間自我犧牲的陌生人,少數幾人的劍拔弩張,沒有過多動作,但仍將場面塑造的張力十足。 而關鍵的問題是,在如同邪教徒的四人一一將末日訊息展現與三人眼前時,相信與否,拯救與否甚至犧牲與否,成為了整部作品最關鍵的問題。 如果我們順著一般情境去思考,肯定是覺得對方是嗑嗨了的神經病,但隨著故事脈絡又會對事實如此動搖,進而對收尾感到一絲惆悵。 但若你跟我一樣,自始自終都順著四位陌生人的思路,整部電影又突然變得有些乏善可陳,並非拙劣,但卻再度跌破奈沙馬蘭應有的水準。 【Batista成為唯一亮點】 脫離漫威宇宙後,Batista證明了它除了是個好的摔角手,好的復仇者外,他也同樣能成為一個好的演員,但挑角色的眼光還需要磨練一番,近幾年Batista出演的作品不算少,但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大概只有一半,這次的《敲敲門》對我來說就是好的那一半。 宛如陌生人領導者身分的Batista,雖然擁有眾人中最粗曠壯碩的外表,但卻是所有人中最柔軟堅定的,無論是他蹲下身與溫的互動,或是在過程中不斷去阻止衝突,以說服的方式來溝通,直到最後也不誤傷任何一人,卻也堅定自身的立場,這樣的鐵漢柔情形象成了整部作品中最中立也最令人深刻的角色。 他能去體諒整個事件本身的荒誕,但又需要盡自身的使命,溫柔,反而成為推動它成為領導者的核心,他需要保護自己的學生,更需要以自我的犧牲,換取人類的未來。 【天啟四騎士】 自電影後段,劇情暗喻四位陌生人,似乎對應了聖經中的天啟四騎士,饑荒、瘟疫、死亡和戰爭;四位陌生人所釋放的天災,洪水、病毒、空難與烈火,這也讓整個故事蒙上了濃厚的一層宗教色彩。 「三人中需要選出一個犧牲者來獻計拯救人類。」這樣荒謬的設定卻隨著劇情一分分的堅定起來,觀眾看到的不僅是驚悚與懸疑的過程,更是看到從斥之以鼻到堅定不移的信仰...

笑淚交織《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Marry My Dead Body》

圖片
當撿到紅包,當冥婚後還要節能減碳 當緝毒的功勞變成了背鍋 那只是代表,後面有個死 Gay 再鬧!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肯定是近期最出色商業片之一,穩定的陣容發揮讓整部片的平衡與節奏都維持在一定水準! 金馬導演程偉豪再度證明自己換個題材,也不會砸鍋的能力。 【從愛出發的冥婚】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講述意外身亡的毛毛在奶奶的熱心下,與衝動警員吳明翰冥婚,為了讓毛毛順利成佛,吳明翰開始追查毛毛的死因,卻意外發現與自己追查的毒梟案有所連結,一人一鬼展開追兇行動,更在過程中鬧出不少笑話,當超級直男與 Gay 中翹楚相撞,迸出的溫暖與情愫也成了本片的一大看點。 在笑聲背後,卻是透過已經過世的毛毛來呈現亡者對於人世間一切的眷戀與家人間說不出口的愛意,在古板的社會觀念下,如何以笨拙的方式去支持自己所愛之人,也成了電影的淚點之一。 【多重題材流暢轉換】 看完《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後.我突然有種是不是偉豪出品,劍指精品的感覺。 從《紅衣小女孩》到《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程偉豪似乎不斷在將自己擅長的領域擴大。 善於營造恐怖氛圍的手法加上當男人戀愛時的純粹與喜感,兩者相結合後,搭配上許光漢、林柏宏、王淨這樣的出色陣容,配角更有劉冠廷、蔡振南、馬念先、庹宗華這樣的實力派演員,點綴而不搶戲,讓整部電影仍能聚焦於兩位男主角身上,雖然最後的收尾我個人更為期待對王淨的後續多一點說明,但能在笑與淚之間順利抓到平衡流暢切換,已經證明程偉豪再度將一種能力囊入懷中。 這次電影中雖然包含了 LGBT 、警匪、動作、恐怖、家庭等多種題材,但出色之處在於在各種題材間能夠流暢切換,讓觀眾從驚嚇到捧腹大笑,到笑出眼淚到泣不成聲,雖然在題材探索的深度上有限,但能將多種題材玩弄與鼓掌間,已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能耐! 【故事沒完,王淨接班】 或許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對於王淨的角色轉換只有一個扯字能形容! 明明令人有無限想像,但卻沒能看到眾人期待的後續發展。 如果你也有這份疑惑,別緊張,《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製作公司金盞花大影業股份有限公司已經順利申請到文化部的新媒體跨平臺創意影音節目製作補助案,並定名了《正港分局》這個名稱,未來將以戲劇的形式跟大家見面! 仔細想想《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內的警察,耿直的吳明翰、...

擱淺《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

圖片
《The Whale》帶給我的感受不亞於我當時花了四個小時看完《大象席地而坐的惆悵》,布蘭登費雪回歸大螢幕帶來的是與過往不同,從表面轉往內在的波瀾壯闊,更在同志議題的處理上是如此的自然且動人,小成本成就了令人過目難忘的作品,令人淚腺失守。 【簡單卻令人動容】 《The Whale》講述失去伴侶的同志父親因悲慟過度造成暴飲暴食,令自己成為體重高達272公斤的高危族群,在身體不段釋出警訊後,他嘗試修復與女兒的關係,並試圖面對自我過去的一切行徑。 香港將這部電影翻譯為《鯨》,相較於台灣的翻譯,我更喜愛《鯨》這個譯名,在《The Whale》中,我們能看到的不僅是布蘭登費雪飾演的查理試圖修復父女關係,更多的是查理在面對了解他的人,試圖了解他的人與不了解他的人時,那種釋然,從逃避到坦然的過程。 【周洪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一名亞裔臉孔的好萊塢演員,周洪雖然較少擔當主角,但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卻是極具說服力,無論是在《五星饗魘》中表現的偏執,又或是在《The Whale》中面對親人與好友的離去和任性,都能說服自我成全放手的釋然與過程中強烈的保護慾。都能強烈的令人感受到周洪在角色情緒醞釀上的厚度。 當中他與布蘭登費雪的數場對手戲都能看出兩人都是極盡心力的為了彼此去著想,即便需要橫跨大雪為對方買來物資也在所不惜,在周洪飾演的麗茲身上的,似乎是她極盡全力的在幫助著查理。但回頭看看,被家庭拒於門外,痛失手足無能為力,查理似乎成了這個世界上唯一能讓麗茲痛哭的那棵樹洞,相較於無名的父母,找到方向的哥哥與查理似乎更像是她的家人,二度讓家人在自己眼前以極近自虐的方式離世是多麼悲痛的體驗,或許是更難令人想像的。 【白鯨記】 比起藥物,美麗的文字更能平復查理高血壓帶來的心臟絞痛,而最有效的,則是女兒八年級時撰寫的文章,該篇文章是世界名作《白鯨記》的讀後心得,在文字中,查理的女兒艾莉將白鯨莫比迪克形容為蒼白龐大的怪物,這樣的描述似乎也與查理的外在形象不謀而合,蒼白且龐大,如同怪物般令人畏懼,甚至連查理巨大的哮喘,都與鯨魚的低鳴不謀而合;但在這高聳遮光的身軀中,又有誰願意停下來了解怪物內在的脆弱,又或是大多數都像是披薩小哥一樣,留下一句「Oh!My God」 整部電影僅用了極低的預算(300萬美金)進行拍攝,也因此所有的場景都在查理的小屋中進行,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小屋中陰暗且髒亂,房間內四處懸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