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印度女孩的逆襲《好想做一次》/《Never Have I Ever》

圖片
青春度滿點的校園作品一直是我放鬆時的好選擇之一,而最近意外發現的《好想做一次》不僅結合了美國高中生青春、瘋狂又熱愛自由,展現自我的特點,同時也觸碰了家庭關係、宗教認知、自我探討與PTSD、酷兒等議題,內容之豐富,節奏之明快,絕對是我個人會推薦的校園生活類喜劇類型。 作品本身講述印度裔的美籍高中生 迪薇·威舍庫瑪 的校園生活,在高一失去父親後,她與小夥伴一心想達成自己心目中期許的模樣,與校園男神派克斯頓來一場眾人稱羨的完美愛情,打敗課業上時時與她作對的死對頭班,並盡己所能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 【少數族群的精緻陣容】 作品本身的一大特點在於,主要角色群有絕大多數來自於少數族群,日裔美籍,亞裔美籍,印度裔美籍,深色皮膚的理科女性與酷兒運動員族群,這陣仗堪比文化大熔爐。 而這樣的文化組成也成為本劇的一大看點之一,文化間的碰撞議題與印度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推動劇情的一大助力,這些元素也讓該劇在撥出後收到了諸多正面的評價,被認為是好萊塢塑造南亞角色的分水嶺,並打破了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 【標題的巧思】 《好想做一次》的原文片名為《 Never have I ever 》,每一集的標題都是「 Never have I ever......XXXXX 」,這或許會讓許多跟我一樣愛看美劇的朋友有種熟悉感。 Never have I ever 是一種非常熱門的一種 drinking game (飲酒遊戲),玩法是每個人輪流說出自己沒有經歷過但非常瘋狂的事,譬如「我從來沒有跟朋友的家人親熱過」、「我從來沒有試圖逃離警察的攔截」、「我從來沒有因為好玩按過火災警報器」等。而這時現場如果有人做過這種事,他就必須喝下一杯酒。 而這樣的語法成為了《好想做一次》每一集標題的巧思「我從來沒有 ……. 好好道過歉」、「我從來沒有 ……. 背叛朋友」、「我從來沒有 …… 擺脫處女之身」、「我從來沒有 ……. 覺得自己像個印度人」,這些都是每一集的標題,也都是每一集的主題, 這些瘋狂或許會更加堅定迪薇的瘋女人設,但同時也讓人注意到,正是這些「我從來沒有 …… 」,恰恰組成了每個人內在最大的渴望,而在最後一集迪薇父親的再度出現,我個人認為一方面暗喻著迪薇「從來沒有 ……. 忘記父親」、同時也「從來沒有 ……. 嘗試過與父親道別」。 【瘋女人設】 女主角迪薇的瘋女人

那些所謂的真相《怪物》/《かいぶつ》

圖片
《怪物》是是枝裕和最新的作品,除了紀念日本配樂大師阪本龍一外,整部電影用三種視角,一段故事,卻訴說了無盡對於自我、真相與認知上的差異性。 【 三段視角 】 電影從一場大火開始,卻以一場暴雨結束,三段故事的交互堆疊下,在前期給人一種羅生門的既視感。但隨著第三段故事,我們從對於「怪物」的猜忌,轉為對孩子間純真的憐惜,也帶了一絲恐懼。 故事分別從麥野母親、保利老師與麥野湊三人的視角出發,三人看到的真相互不相同,同儕、校方、家長、隨著輿論起舞的人們,誰才是「怪物」,又或者,誰不是怪物。 在片名出現後,是否我們就已經陷入了互相猜忌的圈套中? 【 強強聯合的放逐感 】 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是衝著是枝裕和跟坂元裕二、坂本龍一三人的夢幻陣容去觀看這部作品的? 該片延續了是枝裕和對於非典型族群的關注,並投入了日本影壇少見的酷兒元素,在大膽嘗試的同時,透過了孩童的純真,賜予該片在結尾處透露清澈與透明感。 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宛如經歷一場暴雨後,漫步在雨水沖刷的大片草原上的通透感。故事情節與諸多問題雖然隱晦,但卻不會令人抑鬱,反倒是能感受到角色對於各自立場的徬徨與焦躁感,而每一段故事令人感到矛盾的地方,在第三段故事也有撥雲見日的舒暢感,透過孩子的純真去帶到酷兒議題對於自身的好奇與不同的方式也十分巧妙,可說是囊括了校園、社會、家庭、與性取向等元素,卻又能融洽處理的溫潤作品。 最後搭配坂本龍一的《aqua》,彷若讓每個故事中寂寞的靈魂,有了喘息後的寧靜。可以說整部電影如同俄羅斯套娃一般,一層層的深入核心,但單獨拿出來,也都是值得思辯的巧妙之作。 【 何謂正常 】 人換了豬腦,那是人,還是豬? 這段話反覆出現在電影中,隨著星川的父親出現,我們回過頭似乎能發現,無論是保利掛在嘴上的「男孩子...」又或是麥野媽媽常提起的「正常就好」對兩個對於自我認同還在摸索的孩子來說,都是社會框架給予的限制,導致了孩子無法說出自己想說的,只能如同喬凡尼一樣,躲上了列車,並期許在重生後的世界中,自己會成為大人口中的「正常」。 在《小偷家族》後,是枝裕和曾被評價為過於溫柔,少了銳利感,但我反倒認為恰恰是銳利的洞察力,才能讓其導出《怪物》,《嬰兒轉運站》這樣的作品,用溫柔的的臂膀,接住了在社會中最被人忽略的一塊,就像是這次以純真,迎向名為社會與正常的暴風雨,孩童的純真就如同植物,在狂風暴雨中仍能頑強綻放,迎接光芒,或許這個

皮克斯的枷鎖《元素方城市》/《Elemental》

圖片
皮克斯的作品,陪伴了多少人的成長? 《玩具總動員》、《怪獸電力公司》、《海底總動員》、《可可夜總會》。在這些作品當中,有多少作品帶來了歡笑,帶來了淚水,帶來了感動,帶來了榮耀,但在無形中,似乎為頑皮的跳跳燈,套上了一道道枷鎖。 【電影 本身】 《元素方城市》本身優秀嗎?這是無庸置疑的,但他”夠”優秀嗎?這似乎就成了自由心證的問題,至少在我看來,《元素方城市》並不能成為皮克斯偉大里程碑的一塊,但要說他是流水線的產物,卻又有些殘酷。 故事本身講述了由元素構成的世界,風火水土都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卻也並非相處融洽,其中又以旺盛熱情的火族最被排斥。 表面上來看,這似乎猶如元素版的《動物方城市》或是《羅密歐與茱麗葉》但實則上則討論了種族歧視與移民問題,甚至多少帶到了種族本身的信仰與獨特性,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在能夠探討如此多問題同時,皮克斯選擇用最傳統,最安全的方式去完成這部作品。 我們能感受到火族的易怒、奔放,也能感受到水族的多愁善感、但風族的特色呢?土族的特色呢?在電影中,這兩個種族似乎淪為了陪襯,而失去了光彩。 劇情過於容易預測?這從來不是問題。 在《玩具總動員》中我們難道看不出胡迪與巴斯會成為朋友? 在《天外奇蹟》裡,誰不知道小羅肯定能融化卡爾冰冷的內心? 在《Cars》中,難道大家猜不到閃電麥坤會虛心蛻變? 劇情的走向在我看來並非是個問題,但《元素方城市》的故事本身並不能讓我感受到衝突,家族間的衝突過於薄弱,角色對自我的徬徨過於單調,文化間所塑造的對立性也過於善良,這反倒成了拖住了《元素方城市》的泥沼,大大降低了整部作品的可看性與教育意義。 【皮克 斯之壁】 長年產出優異作品的皮克斯,在我看來與宮崎駿工作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名作滿天,同樣獲獎無數、票房耀眼,但最大的問題在於,身為皮克斯/宮崎駿,你只能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打造出更好,更出色的作品。 這樣的作品並非是之於公司本身,而是對於觀眾,對於消費者來說,品牌端出的成果不進則退,沒辦法創造更好的作品,似乎就成了創作者本身的不思進取。 很病態,卻又格外殘酷真實。 《元素方城市》很差嗎?不,他絕對不差,在配樂,在劇情結構,在故事設計上,他都是不錯的作品,但卻因為「皮克斯」三個字,從「不錯」變成了「不夠」,這樣的風向,是否也成為了品牌的原罪之一? 【一點私人的 小抱怨】 不曉得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對於電影的翻譯問題一直是又

琴酒你好慘啊《名偵探柯南:黑鐵的魚影》/《名探偵コナン 黒鉄の魚影》

圖片
這幾兩年的死亡小學生,居然逐漸偏離了大型動作電影的道路,以與黑衣組織正面對決為賣點,《黑鐵的魚影》這次的劇情張力可說是給好給滿,不僅危機感塑造得宜,給柯哀黨的撒糖也是甜得要死,方方面面滿足了觀眾。 【超越漫畫的故事線】 本次電影以黑衣組織為主軸推動,也是繼 M20 《純黑的噩夢》後,再度以黑衣組織為電影主線的作品.新出現的角色 Pinga 也與 Curaçao 一樣,屬於劇場版的限定角色,可惜在劇情中未能如同 Curaçao 一樣有魅力,片尾的便當也發的較為倉促,但從 Pinga 的態度也能看得出來,組織內除了臥底一堆,就連內鬨也是不少。除了伏特加,琴酒還真就沒一個能信得過的人了,偏偏伏特加又是那麼的 …… 可愛,只能說琴酒的職業生涯,除了慘字,可能還要多個坎吧。 另外,這次也是我有記憶以來工藤新一,安室透(日本公安)與赤井秀一( FBI )首次三方通話合作,在漫畫劇情中日本公安與 FBI 似乎是還沒有正式接觸的,這也算是柯南首次電影超前了原作漫畫進度,無論是原作檔或是一年一次進戲院看大型動作片的觀眾,相信都能有不錯的劇情體驗。 【緊跟時事的劇情架構】 本次電影的三大看點,除了黑衣組織傾巢而出外,另一大重點則是圍繞在推動劇情的「年齡識別系統」,當初看到我還以為是判斷畫面中人物年齡的系統,結果居然是透過 AI 演算,能夠憑藉人物過去的照片去推斷現今容貌的判定系統,不僅搭上了現今的 AI 熱潮,其性能與創意性也算是十分獨特,如果真能研發出這套系統,那肯定能在失蹤與通緝上有大幅的進展。 最後則是小哀首次落入黑衣組織的手中,老實說以琴酒的個性,都已經抓到手了還會這麼輕易放棄我還真難相信,而這部分也是柯哀劇情急遽升溫的關鍵點,僅僅一個電影版就追上人家 100 本以上的新蘭黨,這也算是給柯哀黨的粉絲發了一次甜糖了,而最後小哀的作法也是令人感好笑,尤其是裝死擋住柯南嘴的樣子,還有奔向小蘭嘴唇的速度,都有夠像是想撇清關係的小三,要說你跟柯南沒一腿,打死我都不信。 【永不落下的動作場面】 其實與柯南那幾部真的是大型動作場面連發的作品《紺青之拳》、《零的執行人》相比,《黑鐵的魚影》動作場面只能說是中規中矩,該有的爆炸不會小,小蘭揍人的畫面也少不了,唯一讓我笑出來的大概是小蘭毫不猶豫從二樓一躍而下一腳踹向準備行駛的越野車,我是開車的伏特加肯定當場嚇尿。

You do not know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

圖片
 這是一部值得被欣賞的作品。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延續了前作的優點,出色的音樂,緊湊的劇情,嚴謹又富含彈性的架構以及出彩的美術和視覺設計,真的很難用電影來形容這部作品,至少對我來說,這幾乎跟藝術品沒兩樣了,他做到了只有動畫電影能做到的一切,並且讓他們如此美好,會說幾乎,當然是因為我們得在這個作品完整後才能下定論。 【Whole】 在進場觀看前,我實在很難想像這部作品能發展成雙主角的電影,且兩者的比重絲毫不失衡,緊密的情感連結讓整部電影更加具備深度與渲染度,角色的情緒之飽滿,幾乎是從開場就如同浪潮一樣襲向觀眾,每個節點都是如此精彩,轉折也豪不讓人失望。 在每個節點你能感受到角色的立場,下決定的掙扎,犧牲與背負的責任,這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但這是一部飽滿到難以想象的電影,整部作品你甚至能將自己代入超過三個角色,並理解他們的決定,蜘蛛人就是如此有魅力。 【Lonel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班叔的名言即便過了20年以上仍舊影響著每一個蜘蛛人。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呈現了做為一個英雄,做為蜘蛛人,你需要承擔的一切,包括憤怒,釋懷,隱瞞與自我懷疑,以及責任與孤獨。 實際上,孤獨甚至作為核心概念,擔當了兩個主角的故事情緒主線,這個概念也將青少年的情緒囊擴其中,不同立場的責任感相互衝突,無論是任何年齡層的人來看,相信都能感受到不同角色內在孤獨的一面,無論是蜘蛛人2099、邁爾斯或是關以至於其他角色,他們都在做著所謂「對的事」沒有人是壞人,沒有人是主角,也所有人都是主角。 【Self-identity】 除了孤獨,另一個所有蜘蛛人,甚至是所有英雄都需要面對的,是「自我認同」。 即便擁有超能力,仍會因錯誤的決定遺憾悲痛,就像是超人殺了露易絲,閃電俠無法拯救母親,班叔的犧牲造就蜘蛛人,緋紅女巫無法抗拒對幸福的渴望,英雄終究是人,需要理解,需要認同,需要談話,需要傾聽,但作為英雄,似乎就失去了脆弱的能力。 他們要如何承認,自己就是無法放棄對親情的渴望,對未來的迷茫,對家人的內疚,對錯誤的自負,唯有接納,才能繼續前進,但如何接納,如何前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怎麼說,《蜘蛛人:穿越新宇宙》真的很讚,大爆滿的彩蛋就不用說了,整部電影幾乎每個角色獨立拉出來都是個精彩的故事,就像為標題說的,You do not know,沒有人能了解另一個人的故事,我們總會聽到有人安慰時脫口而出說「我

藍色是希望的顏色《閃電俠》/《THE FLASH》

圖片
我不習慣不是金髮的卡拉 閃電俠的起跑設計真的很醜 以上是我對這部電影唯二不滿意的地方,如果加上沒能看到湯瑪士·高斯汀回來客串大螢幕的話,勉強算是三個不滿意吧,這是一部既符合閃電俠,又充滿了愛的電影。 他很棒,真的很棒。 【這不是閃點】 從閃電俠電影宣布開拍以來,閃電俠的經典事件閃點就不斷被提起,而正片釋出後,華納證明了三件事。 1.即便有概念與影子,但這確實不是閃點 2.當初力排眾議留下這部作品是正確的決定 3.無論私下如何,在表演上,伊薩米勒是個出色的演員 這部電影雖然有閃點的影子,但仍發揮精彩的原創精神精神,這是我過去從未看過的閃電俠,但他具備了閃電俠最出眾的幾個特質,希望,愛與幹爆時間線。 【藍色是希望的顏色】 在我的印象中,曾有兩位閃電俠的閃電顏色為藍色,分別是未來閃電俠與藍燈戒閃電俠。 「我曾一輩子都在試圖奪走他的希望,但無論我從他那奪走了什麼,他從不會放棄希望」-逆閃斯旺 這次的兩位閃電俠中,確實有一位發出藍色閃電,且充滿永不放棄的希望。 而從故事中也能感受到,貝瑞那對於家人的愛與身為英雄的特質,無論是否身懷神速力,貝瑞都不吝於幫助他人。 閃電俠之所以是DC最偉大的英雄之一,並非因為他能夠幹爆時間線,而是因為他是貝瑞艾倫,當然,正義聯盟也常常需要有人因為神速力背鍋就是了。 【充滿致敬的多重宇宙】 畫面,情懷,劇情都拉滿的情況下,閃電俠如何再表誠意? 當然是塞進滿滿的情懷了! 除了麥可基頓的蝙蝠俠外,電影中還會出現初代閃電俠傑伊蓋瑞克,喬治克隆尼版本的布魯斯韋恩,布蘭登勞斯的克拉克以及只出現於傳說中的尼可拉斯凱吉版本的超人。 雖然我也期待看到湯瑪士高斯汀版本的閃電俠與甜茶的蝙蝠俠,不過很可惜,在院線版的內容中沒能發現他們的身影,但即便如此,也已經讓DC的粉絲大為興奮了! 不僅如此安迪·馬希提還在有限的時長下,盡量完整了麥可基頓版本布魯斯的故事性,挖掘兩位貝瑞的不同面向深度,有陽光,趣味,充滿希望的,同時也有自責,絕望,偏執的,這些豐沛的情感讓整部電影更加飽滿與充滿渲染力。 當然,這部電影最棒的地方之一,還是他們還了尼可拉斯凱吉與麥可基頓一個公道,麥可基頓當初急流勇退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蝙蝠俠3》不夠「布魯斯韋恩」,猜猜怎麼著,這次的表現上,麥可基頓絕對夠「布魯斯」。 這是一部出色的電影,我無法確認這部電影能帶給對DC毫無認識的觀眾多少魔力,但精彩的特效,與

大膽《催眠狙擊》/《Hypnotic》

圖片
《催眠狙擊》如同將對於催眠的大膽幻想忠實呈現的電影,在概念上,我會說他大膽而有趣,但在執行上,確實也有些差強人意的部分。 【過於直觀的催眠手法】 《催眠狙擊》如同片名,整部電影都圍繞在催眠師之間的無聲交火,如果把電影拆成兩個階段部分,在第一階段可謂是滿足了某部分偏好者的想像空間,試想一下,彈個手指就能讓人陷入深度被控制狀態,如此直接的方式雖然令人興奮,但也太過單調,即便如此,我仍舊欣賞在發便當上不遺餘力的手法。 但這樣單調的催眠對決反覆出現難免有些單調,於是在轉折出現後,整部作品緊接步入節奏緊湊的第二階段。 而第二階段的多重轉折,在解釋了第一階段的諸多不合理之處的同時,也讓劇情急轉直下,不得不多,這部電影的諸多轉折都十分恰當且令人感到新穎,在劇本方面真的很棒,唯一可惜的是特效技術較為廉價,往往無法帶來震撼感。但導演聰明的將電影控制在 90 分鐘,讓整部電影的節奏快速緊湊,可以可說是絕無冷場,如果出去上個廁所,或許就會錯過關鍵線索,對當下的情況感到困惑。 除了特效,該片的另一大缺陷則是將「催眠」展現的太過無敵,幾乎毫無制約,強大的催眠者與 X 教授無異,這樣的能力者不是控制起來就是擊殺,很難想像政府機關會讓這樣一群人在外面趴趴走還沒有制衡手段,雖然最後的轉折讓整個故事留下了懸疑感,但如果再繼續演變下去,大概就要變成超能力大戰了。 【在線的小班】 作為主角,班艾佛列克這次承擔了大量的戲份,當中包括許多的獨角戲,不同於擔任蝙蝠俠的小班,我們總算又能看到在《控制》中表情多變,且眼神令人著迷的班艾佛列克了。 當然,艾莉絲布拉加與威廉費奇納的演技都是很好的,童星芬莉也展現了她逐漸成熟且美好的一面.但班艾弗列克在這部電影中同時擔任了擔心女兒的父親與追緝真相的角色,在第二階段的角色轉換與露出身為父親的笑容,這樣的表現廣度遠超其他演員,令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續作的可能性】 在結局後千萬別離開位子,羅里葛茲導演在電影的結尾留下了最後一個轉折,這個轉折不僅給該片留下了續作的可能性,也讓某些角色的定位有了點改變。 可惜的是這部斥資 6000 萬的電影如今連成本的十分之一都收不回來,過於直觀的表現手法似乎也不受到影評人的愛戴,真想有續作,除非哪位大佬願意自掏腰包,否則這樣名利雙雙慘烈的作品想再來一搏,恐怕是難了。 看了不用負責的IG 需要點讚支持